发布时间:2024-12-21 15:09:33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 杜燕)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申遗成功后,作为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必然要承担国际交流对话的职能,如何向更多人去介绍、用什么方式去介绍等,都需要进一步努力。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他表示,这些突出的、具有世界性价值的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之一,中国有责任、有义务要保护好世界遗产。
他指出,世界遗产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通过价值阐释,实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
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如何通过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传播其价值?吕舟提到,北京中轴线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贡献,包括对人居环境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在申遗时,我们召开多次国际研讨会,促进了遗产领域专家学者对中轴线价值的理解。同时,不断思考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除了讲好古代中国的故事,还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他表示,在申遗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让北京中轴线在人们心中引发共鸣。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程序时,其概念被专业人士所了解,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今天,到北京中轴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导游,还是游客,大家都在不断提及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这是文化遗产持续传播的过程。
“除59项世界遗产项目外,中国还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近60处的庞大的遗产后备队伍,以及各种各样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吕舟表示,中国需要在完整、系统保护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物质遗存的保护,同时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