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工业“遗珠”,点亮城市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31 03:52:10 来源: sp20241231

  【文化评析】

  作者:徐苏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讲席教授)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一系列有关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活动相继开展。近日,北京等地发布了一批工业遗产名单,为推进工业遗产利用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作为能够留住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改善公共空间、推动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工业文明“遗珠”,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渐进式的探索过程。如何盘活这些资源,实现以文润城、以文惠民,让工业遗产点亮城市发展新图景,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话题。

  后工业化时代,我国面临工业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原有工业用地成为盘活存量的重要发力点。随着世界工业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工业遗产文化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工业遗产成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自2006年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以来,工业遗产研究和实践加速推进,多部门也都发布了相关文件,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实际上,工业遗产改造与保护的探索也是一段融入城市发展的历程。工业遗产改造的规模一般是从单体到街区再到城市,大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与拓展。如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苏州河边的仓库进行改造,北京798艺术区也得以再利用,这一时期,工业遗产的利用基本上是一些艺术家为了创造工作空间而进行的规划。在后续演化过程中,首钢园、东郊记忆等创意街区便逐渐由工业街区改造而成。此外,景德镇等城市则由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而来。

  工业遗产改造从重视场所的物质利用逐步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但“文化磁力”欠缺的现状仍需得到关注。“文化磁力”由工业遗产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共同构成,挖掘创意价值不能损坏固有价值,保护固有价值的同时也应考虑创意价值,并充分扩大外溢效应。唯有周全考量多重要素,才能实现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最大化,进而充分盘活文化价值,为产城融合发展增添新元素、新动力。

  当下,如何通过工业遗产改造提升文化品质、打造创意城市,是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从文化文本向文化资本再向文化产业、创意城市转化,就是一个可行路径。实践显示,通过档案收集、现场调查、综合研究、价值评估等方式可以赋予工业遗产文化资本价值,集聚人才、技术和支持性基础设施,营造创意氛围,实现向创意城市发展的转变。如果缺少文化文本,那么“文化磁力”势必失去最基本的依存条件;如果难以促成文化文本向文化资本转变,文化遗产也只能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有文化资本得以积累,才可为打造丰富立体的产业体系创造条件,最终惠及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

  景德镇便是一个从文化文本发展到创意城市的典型案例。众所周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贯通古今,文化文本价值丰厚。设计师将宇宙瓷厂打造为核心区陶溪川,赋予其文化资本价值。当地以陶溪川为核心集聚了大量“景漂”,景德镇陶瓷学院升级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当地又改造了历史街区,打造了博物展馆,聚集了众多创意工坊和民宿,催生了多元立体的创意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意城市。

  工业遗产是新型文化遗产,其丰富的价值亟待得到广泛认可。如何让一条条“工业锈带”蝶变为“城市秀带”,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各界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我们期待凝聚各方力量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在留住美好记忆、涵养文化内蕴的同时,助力创意产业发展,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4日 10版)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