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专家集合智慧出书造福脑卒中患者 上海 “脑卒中小屋”升级

发布时间:2024-12-22 23:57:37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网 上海10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残死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在上海首发。(复旦大学出版社供图)

  记者29日获悉,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组织全国21家高级卒中中心的专家教授、介入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汇总了全国优秀卒中中心的救治经验,希望为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帮助,提高介入治疗救治同品质化水平,让更多患者获益。

  据悉,在由上海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主办的东方脑血管病大会2024(OCIN2024)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上,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一书首发。

  该书集合诸多神经介入领域专家的智慧,从理论到实践,清晰展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据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踏上了针对脑卒中治疗的探究征程。20世纪90年代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成功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及临床预后。然而,专家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限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t-PA的应用,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PA疗效很差。神经领域的学者又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随着颅内血管重建理念的不断深入,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2015年,血管内介入取栓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治疗策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高生存率。“在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下沉的同时,国内神经介入水平参差不齐、治疗缺乏规范性等现状制约了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刘建民教授介绍。从病例中学习提高是临床医生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从病例中学习相关知识会更加生动并易于掌握。

  据了解,这本书以病例为导向,以一个个具体的病例治疗的全过程,从术前评估、术中策略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为从事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医生等提供了一本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参考书。

五家“脑卒中小屋”同时落地浦东新区。(上海市东方医院供图)

  据悉,第19个世界卒中日的宣传主题为“体医融合,战胜卒中”,希望提高民众对脑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29日,上海市东方医院联合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浦东新区航头镇人民政府、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办事处携手举行揭牌仪式,五家“脑卒中小屋”同时落地浦东新区。脑卒中小屋是东方医院牵头,联合医联体社区及所属街道三方共建的脑卒中防治基地。

  “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很多脑卒中患者因缺乏对脑卒中症状的识别,未能及时送医救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预后不佳,部分民众由于不进行预防或不规范的预防,导致脑卒中发病甚至多次复发。因此,增强公众脑卒中相关知识,包括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规范预防、系统康复等是目前脑卒中防治的重点工作,也是目前的薄弱环节。”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神经内科专家李刚介绍。

  “相比首家‘脑卒中小屋’,本次5家脑卒中小屋,在筛查预防、科普宣教、康复治疗三大方面都做了全新的升级。”李刚解释,“一方面,筛查与预防手段更加全面,建立了民众健康档案数据库,医务人员会对筛查出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评估,预测居民的脑卒中发病风险,为预防措施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健康宣教更为深入,设置了丰富的健康科普展示区,包含脑卒中的病因、症状、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通过直观展示提高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康复治疗更加系统,为居民患者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康复治疗体系,根据每个患者的康复阶段和功能障碍程度,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详细康复计划,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概率和生活质量。”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邹晨表示:“脑卒中小屋的搭建,成为护佑老百姓健康的‘桥头堡’。未来,社区将联动脑卒中筛查门诊,开通和医院的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脑卒中的高效、便捷就医服务。此外积极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让更多的居民了解脑卒中、预防脑卒中,让我们的社区更加健康、和谐。”(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