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8:17:31 来源: sp20241227
技术人员在山河村生物治虫的稻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何禹军摄(人民视觉)
益蝽成虫。 廖诗卉摄(人民视觉)
三夏时节,水暖田肥,分蘖末期的早稻禾苗在南岭北麓的舂陵江畔扎根生长。
“按理,该治虫了。”抬头看看天,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仁义镇山河村种粮大户郭兴明说着,骑上摩托车往山里去。那里有今年新种的几十亩禾苗。
机耕道旁,风从林中穿出,拂过茵茵禾田,虫鸣鸟叫,响成一片。
“山边边的田,防虫治虫最‘伤脑筋’。”郭兴明介绍,林田交接地带,低矮灌木丛容易滋生虫害,“一打药,虫子就往山上跑;药效过了,虫子又回到田里来。”虫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曾是一些山区农田被荒废的原因之一。
走到田埂上,打眼一瞧,绿油油一片,连巴掌大泛黄的区域都没有,郭兴明放下心来——这说明钻心虫不多。否则,这种专啃食禾苗茎秆的螟虫,能蛀倒一大片。捋着禾苗从底部看到茎,又从秆看到叶,钻心虫没发现几只,只在一片叶子上找到了卷叶螟,这让他对早稻丰收的期待又多了几分。
仁义镇技术人员罗伟平从农田另一头走来,郭兴明赶紧招手。“虫害控制得出奇地好。”指着身周,郭兴明很兴奋,“今年稻田一次药都没打!”
“这说明田里的‘虫’,放对了!”罗伟平说。
不打药治虫,还放“虫”入田?
桂阳县几年前开始探索“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将本就存在于自然界的害虫“天敌”,针对性投入指定区域,形成一支“益虫护卫队”,保护农作物。
“不要小瞧这种成虫身长也不足1毫米的小家伙。”从田里拿起一张早已完成孵化的赤眼蜂卵卡,罗伟平说,赤眼蜂是400多种农林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它们把卵产到害虫的卵里,通过吸收害虫卵的营养实现寄居,这样害虫就无法大量孵化。
4月份,郭兴明申请到120亩稻田的赤眼蜂卵卡,以每亩5到10卡的标准投放,可出蜂2万—4万只。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赤眼蜂大约12天就可繁殖一代,然后在田间循环往复,起到持续防控害虫的作用。
万一有“漏网之虫”怎么办?“还有捕食性昆虫嘛!”罗伟平说。
郴州市天敌昆虫繁育基地里,绿色防控技术已实现农作物虫害全生命周期的立体防控。“害虫卵粒阶段,有赤眼蜂等寄生防控;害虫幼虫阶段,有捕食性的天敌昆虫如益蝽、彩纹猎蝽、蠋蝽等猎食;害虫成虫阶段,用食诱等技术诱捕。”基地技术人员肖艳松说。
此外,针对一些主要害虫,通过本地化选育,基地还找到了多种天敌昆虫共同治理。“比如蚜虫类害虫危害较大,我们就推广了蚜茧蜂、异色瓢虫、草蛉等数种乃至数十种天敌昆虫来防控。”肖艳松说。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绿色防控技术更多运用在粮食、蔬菜、水果等领域。今年,桂阳县放飞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41亿多只,农业防控面积达60多万亩。
从药物治虫到生物治虫,郭兴明体会到绿色防治的好处。去年光是农药方面的开支,每亩地的成本就有40多元,还没算上更大头的人工费用。如今,这笔花销都省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农药减量,虫害减轻,绿色防治让粮食品质进一步提升。”桂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