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5:27:09 来源: sp20250107
南正街一角。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南正街庙会舞龙表演。 肖南波摄
民间艺人丁武夫妇在表演皮影戏。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南正街灯火璀璨。 肖南波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萍水河畔的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灯火通明,浓浓的烟火气氤氲开来。火爆的美食摊、精彩的非遗表演、富有特色的本地文化艺术展……街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光顾,人们在轻松愉快的购物休闲氛围中感受厚重的传统文化。
始建于公元619年的南正街,凝聚了萍乡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商业文化,承载了一代代萍乡人的记忆和乡愁。近年来,南正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江西省特色文化街区”“江西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等,这座文化商业老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历史记忆、地方特色和现代商业在这里有机融合
“我们面前这段宽厚而斑驳的墙体,是明代留存下来的古萍乡城墙遗址,对了解萍乡的城市发展和建筑历史有重要意义……”临近中午,游客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致地在萍乡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参观。
城墙的一侧,萍水河缓缓流淌,从东到西,河面上依次架设着亨泰桥、萍实桥、香溪桥等数座老石桥。穿过城门,棂星门下,肇建于唐代的萍乡孔庙庄严肃穆。往西,在萍水河中央的金鳌洲上,绿树成荫,掩映其间的鳌洲书院,传承着萍乡的千年文化。
南正街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唐代初期,萍乡县治迁至今天南正街所在地,此后千百年间,在此建孔庙、设学堂、筑城墙、兴商业。近代以来,随着安源煤矿产业的发展和株(洲)萍(乡)铁路的开通,数十万产业工人在此集聚,加之便利的交通带来大量人流,周边省市的商人看准商机,纷纷涌入南正街置业经商,客来如云,让南正街更加热闹。
在南正街傩文化广场尽头,一面硕大的浮雕上,雕刻着春和生中药、曾记杂货店、杨胡子米面等历史地标,街巷纵横,房屋错落,人流熙攘。“小时候,最喜欢和妈妈来南正街,街上很多摊铺,很有生活气息。”在市民钟女士的记忆里,逛南正街是她儿时成长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南正街也经历过低谷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完善街区功能,2015年,萍乡市决定对南正街进行整体改造。
改造坚持保护与重建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乡愁”的主题,最大程度地融合历史与现代。2020年10月,南正街重新开街。北起迎宾路,南临鳌洲公园,西接凤凰街道,东至丹凤巷与萍水南路交叉口,南正街形成占地6万余平方米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栋栋明清赣西民居风格的仿古建筑分列在主街两旁,古色古香,各类商铺林立,复古风格的公交车在主街外来回穿梭,整个街区活力满满。
“我们不仅要再现南正街的‘形’,更要留住南正街的‘魂’。把古街仿古建筑建好、商业业态打造好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挖掘呈现萍乡、安源和南正街的人文历史、商业历史、风土人情,突出本地特色,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安源区委书记李水清说。
行走在南正街,乡愁味道和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物一景,无不在述说当地的历史变迁。街边,推洋碳、补油伞、土法碾布等铜人雕像生动地展示了安源的产煤历史和市井生活。巷尾,精致的浮雕呈现了唱春锣、张彩灯等当地生活场景,这些充满回忆的习俗穿越古今、历久弥新。
“街区以萍乡历史故事情节贯穿整体,分三大主题区:‘昭萍拾光’主题区,以孔庙为中心,布局文旅商业态;‘萍城浮梦’主题区,以萍乡会馆为核心,主要展示萍乡曲艺文化;‘市井百年’主题区,打造特色美食聚集区。”萍乡市南正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汉宜介绍,南正街将萍乡的历史记忆、地方特色和现代商业有机融合,构建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让“老”地标蜕变成“新”名片。
挖掘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业态集群
晚上7时许,走进南正街幻影妙趣皮影剧场,8张八仙桌并排摆开,戏台上,布景和灯光已准备就绪,观众越来越多。
“七女机房织罢绢,身体虽疲乏,我心中好喜欢……”黄梅戏《天仙配·满工》唱词响起,演员丁武和妻子二人“躲”在戏台后,手持小竹签,灵活地操纵着皮影人。台前,灯光打在白色幕布上,皮影人光彩明艳,动起来灵巧自如。
“制作精巧的皮影人、意蕴悠远的唱词、柔美婉转的唱腔、流畅自然的表演,让皮影戏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真可谓‘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舞动百万兵’!我以前只在电影电视剧里看过皮影戏,今天能在现场观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感到非常高兴。”来自湖南的游客周先生说。
丁武和妻子表演的萍乡皮影戏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武是家族里这项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得知南正街重新开街后,丁武带上一套行头,果断搬了过来:“多的时候,一天能演十来场!”说话间,又不时有观众走进剧场。
记者走过街区发现,相比纯商业业态的街区,南正街富有特色的文化业态,更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对手艺人来说,文化业态汇集,释放聚集效应,既能让更多人了解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又能持续经营下去。“南正街以孔庙为核心,引进了岑美术馆、皮影戏剧场、萍乡剪纸艺术创作中心、古玩市场等文化业态和糖画制作、花果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街上有文化业态10余种,相关店面49间,占南正街总经营店面数量的36%。后续,我们还将进一步丰富文化业态。”尹汉宜说。
在幻影妙趣皮影剧场旁,工作人员正加紧布置戏台、安装设备。尹汉宜告诉记者,戏台搭建完成后,公司将邀请萍乡春锣、莲花落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定期过来演出。不远处的芸阁馆内,打锡、烟火爆竹制作等国家级非遗颇具地方特色,民俗分馆的陶瓷、书画、剪纸、皮影戏引得游客驻足细看。
一路走走逛逛,记者发现,南正街既引得来繁荣的商业,也安放得下浓浓的文化情怀。在南正街临萍水河的一面,一栋两层楼的清茶馆被翠竹环绕,意境悠然,清茶馆主理人童遵燕边给茶友斟茶,边分享白茶文化;四方美术创意中心的唐柏林免费教市民剪纸;萍乡市级非遗糖画手工艺第二代传承人方泉在街边支起糖画摊;入夜,不远处的聚酱音乐馆热闹起来,馆主欧阳观华忙个不停……他们的入驻,给南正街增添了人情味与文艺气息。
“悠久丰富的文化传承,是南正街的特点,更是南正街的宝贵资源。为此,在规划、建设、运维等过程中,除了创设众多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外,我们将孔庙的儒学展馆、国学讲堂和街区的非遗元素‘串珠成链’,通过研学教育、民俗活动、文艺演出、比赛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及非遗文化,努力打造文化业态群,积极打响文化特色招牌,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李水清说。
增强消费舒适度体验感,探索新模式新场景
在南正街街区中心,一块“老萍巷莲花血鸭”巨幅招牌格外醒目。
“莲花血鸭色美味香、鲜嫩可口,是‘十大赣菜’之一,其烹饪技艺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血鸭必须用本地的鸭子,配上当地的米酒、小米辣、山茶油,才能做出鲜辣地道的口感。”老萍巷莲花血鸭餐厅负责人丰华介绍,在旅游旺季,店里日均接待100多桌,日营业额最高达6万元。
萍乡立足本地饮食文化特点,汇集多地“辣味”美食资源,努力塑造“辣红文化”城市品牌。作为萍乡特色美食业态聚集区,南正街不仅集纳了莲花血鸭、花蝴蝶辣片等本地辣味美食,还引进了四川火锅串串、湖南长沙臭豆腐、安徽手抓小龙虾等各地美食。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文化+’的角度培育特色商业业态,才能更好地为商业街聚业态旺人气。我们以做大‘辣’文化为抓手,将南正街打造为‘辣’美食地,借‘辣’引来关注和流量,让‘辣都萍乡’‘辣红安源’城市文化IP更加‘出圈’。”安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邱伟介绍,南正街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有选择引入商超、服装店、住宿等合适的商业业态,还探索“线上+线下”“老建筑+新消费”“小市集+新空间”“原场景+新体验”等新模式,创新业态、优化布局,既增强游客消费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又提升了消费选择的丰富性和便捷性。
服装零售拥抱新技术。“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家人们,现在展示的这款裙子设计加入了传统汉服元素,有一种淡淡的古典美,面料舒适透气。”晚上9点左右,南正街何以慢服装店灯火通明,主播忙着直播带货,不时引得在店内挑选服装的顾客过来围观。
“把一家设计清新时尚、有500平方米大卖场的服装店开在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很有反差感,也很吸引人。一到晚上,整个店面光彩鲜亮,时常有来往的顾客忍不住走进来逛一逛。”服装店老板刘建从事服装行业16年,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消费者走进实体店,选择来南正街是他的一个新尝试。“线上线下销售互相促进,今年上半年,店里销售量达2.5万件,营业额超600万元。”刘建笑着说。
老字号焕新颜。南正街把萍乡花果、同乐酒楼等一批本土老字号品牌请回来。当地市民们称赞“小时候的味道又回来了”,同时引来大量外地游客“打卡”尝鲜。一些老字号还与社区党委、居民群众联合互动,创新营销场景,做大公益市集,搞活社区消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迸发更大消费活力。这些年,南正街先后举办新春文化庙会、汉服文化艺术节、赣菜美食节、“安源红·公益市集”等各类民俗活动、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共接待游客5000万余人次。去年,南正街游客量达800万人次,营业额达3.8亿元,夜间经济消费额占比62%。今年“五一”期间,南正街游客量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长56%,实现文旅综合消费收入近4500万元,同比增长38%。
太阳升起,走上萍水河堤,休闲散步的人流往来不绝,儒林广场,谈琴舞剑书文的人群齐聚,萍乡孔庙门前,正上演音乐太极。夜幕降临,南正街由东到西,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沸腾的烟火气让街区显得尤为迷人。一条老街,映射一座城市,留下斑驳记忆。南正街是萍乡的标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肩负着当下的重托,也推动着未来的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1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