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43:19 来源: sp20241221
一直以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不仅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对其的防治也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防灾防害的领域中。科技,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护航者,保障着农作物稳产丰收。
气象科技显神威
秋天的青藏高原金光灿灿,一派丰收景象。
在代表丰收的金黄色背后,不少“黑科技”正为粮食保收保驾护航。
望着青稞田,西藏那曲市聂荣县聂荣镇扎西社区农民旺堆次仁心中满是感激。旺堆次仁告诉记者,前不久,他的手机上收到一则预警——一场冰雹危机即将到来。据介绍,这条消息是由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天眼”系统发出的,通过密集的气象监测站和大数据分析,预警信息如同及时雨般发送至旺堆次仁等农户的手机中。“收到信息,我们紧急采取了防护措施,大大减少了因这次冰雹导致的损失。”旺堆次仁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气象科技的感激之情。
旺堆次仁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在黄河上游的甘肃,气象部门结合最新天气信息,制定了保秋粮丰收“一作物一策”的气象服务保障方案,做好农业气象灾害实时滚动监测和递进式服务。
“持续阴雨天不利于酿酒葡萄品质的形成条件,为此,我们还发布了天气对酿酒葡萄的影响评估。如遇阴雨天气,我们会建议葡萄产区做好田间除湿,通过摘叶等方式提高通风透光,减轻降水对果实品质和产量造成的影响。”兰州区域气候中心农业气象室科长、高级工程师王兴介绍说。
在三秦大地,陕西省依托先进的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实现了高精度、广覆盖的气象监测。各地气象部门创新技术、产品、服务手段,“技术活儿”齐上阵,全力守护麦田丰收希望。
记者在西安市灞桥区气象局指挥室看到,有“白鹿原之眼”之称的气象监测网络将西安市区东部的万亩良田尽收眼底。“我们强化了相控阵雷达在短临天气中的监测作用,为预测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协同观测融合产品。”该局技术人员雷宇说。
生物防治有“尖兵”
在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的一块农田上空,嗡嗡作响的无人机盘旋飞过。一架架无人机在广袤的玉米地上空盘旋,投下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银灰色弹丸。这小小弹丸不简单,里面装的是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赤眼蜂,它们可准确找到玉米螟卵,围歼玉米螟。
赤眼蜂以其它昆虫为食,因生有一对赤红色的大复眼而得名。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常通过人工培育、集中投放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近年来,当地利用赤眼蜂这一“螟虫天敌”实施绿色防控,不仅环保,还能提高玉米品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正坤介绍,该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大田作物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现在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赤眼蜂工厂化生产,满足了玉米生产的需要。”张正坤说。
截至目前,吉林省利用赤眼蜂防治作物害虫累计推广超过1.89亿亩次,应用白僵菌防治作物害虫推广超过5000万亩。平均每亩挽回玉米损失35公斤,累计挽回玉米损失近84亿公斤。
无独有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多坡章乡青储玉米种植基地里,也上演着一场无声的“虫虫大战”。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为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了科学依据,既有效控制了虫害,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山南市农业最亮丽的底色。
(本报记者杨仑 杨宇航 颉满斌 王禹涵)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