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2 09:52:46 来源: sp20241212
4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并停靠山东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奥帆基地码头举行欢迎活动。
4月8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停靠香港,“雪龙2”号访港筹备委员会联合香港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在尖沙咀海运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两场欢迎活动后,“雪龙2”号船举办为期5天、“雪龙”号船举办为期3天的开放日,供公众参观。
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首次由“雪龙”“雪龙2”与“天惠”轮3船保障实施。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出发,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
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张北辰介绍,本航次考察队顺利完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的站基度夏调查监测任务。在南极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罗斯海进行大洋调查及科学研究,通过开展营养级结构调查,为探究目标海域关键物种的基础食物源及其营养结构关系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此外,国内自主研发的近红外望远镜、可移动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南极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统、“雪豹”2极地特种载具、无人智能载具等多种自主创新技术仪器装备在南极现场开展应用和测试,提高了科技支撑极地考察的基础水平。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介绍,秦岭站主体建筑的建设为本次考察的重点工作,包括主体建筑钢结构、功能模块和外围护系统的建设,建设物资总量约9500吨。该站的建成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张北辰表示,极地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始终践行“绿色考察”理念,严格遵守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相关要求,集约化管理建筑材料,减少对南极现场的扰动,达到绿色、环保、节能的建设运维目的。
首先,秦岭站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钢结构、一体化墙板、实木等环保型建筑材料,具备易安装、易清理、对南极自然环境影响小的特性,同时考察站达到使用年限后可回收再利用。
其次,秦岭站现场建造主要采用装配式建设方式,所有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减少了大量现场加工量和湿作业,整体建筑具有高度集成、质量可靠、施工迅速等特点。同时,秦岭站采用多能互补微网能源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优先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启动应用了智能微网监控及能量管理平台,用于各种电源的启停控制和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实现绿色能源环保运行。
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谢健介绍,本次考察开展了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完成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和冰下地质两个重大国际合作科考项目。成功钻穿了545米厚的冰层及冰岩夹层,获取连续冰芯样品,并且继续向下成功钻取了宝贵的0.48米基岩样本,为探究该区域南极冰盖接地带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填补了关键数据空白,支撑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
此外,本次考察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开展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环”计划恩德比地调查任务。科考飞行长度约7200公里,航时约28小时,所得数据填补了东南极沿岸冰下地形关键数据空白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1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