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3:48:06 来源: sp20241205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云南探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云岭大地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不断铺展,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2023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
保护为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多样但脆弱,是云南生态环境的特点。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植物中的大熊猫”华盖木,引人驻足。作为我国特有的、世界广为关注的极度濒危物种,华盖木最初被发现时,野外仅找到6株。
抢救性保护让华盖木重获新生:2013年,由西畴县引种到昆明植物园的华盖木历经30年生长发育首次开花,标志着迁地保护成功;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科研人员攻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高可达40余米的大树,被装进了十几厘米的瓶子,实现“一生三”“三生九”;上万株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回归广袤的滇东南大山……
不仅是华盖木,银缕梅、连香树、滇桐等一大批珍稀濒危植物也得到有效保护。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所说,“园内每一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开花结实,都意味着又有一种植物摆脱了灭绝风险。”
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念,抢救性保护极小种群植物,成为云南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
构筑“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地366处,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云南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白鹭栖古树,群鱼曳碧湖。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经弥茨河入湖口湿地净化,农田退水中七成的氮磷被湿地“吸收”。
“从水果莲子到海菜花,我们在湿地推广种植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杨春冰介绍,洱海流域的产业发展,生态是首要考虑。
一江清水出云南,长江上游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山水被守护,生物也得到呵护。珍稀鱼类繁育研究工作,对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开展增殖放流,被称为“滇池古董”的滇池金线鲃重新游回滇池,建立稳定种群,云南濒危“土著鱼”实现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突破;落实十年禁渔,开展水生态修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再现云南水富段。
在云南,还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有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有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1万多种9.4万多份的“种子银行”……云南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更加动人。
如今,持之以恒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万余名护林员参与高黎贡山巡护,86支高黎贡山保护队穿梭于崇山密林,数万村民在生态产业发展中走上增收路;30多年寒来暑往,昆明市西山区“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用实际行动保护滇池,在她眼中,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多出一份力。
驰而不息,云南交出亮眼的生态保护答卷: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55.25%,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10.9%。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鲲表示,云南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科学治理、有效利用,坚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转型为要,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云南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步入安宁市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单是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就投入了6.2亿元。
“花这笔钱,值!”云南石化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说,循环用水后,不但园区水清草绿,炼油厂每年还能减少取水330万吨。全厂加热炉以天然气为燃料,全过程采用脱硫、脱氮等技术。“这里提高1%的能源利用效能,每天就能节约1.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足够120户人家用一年!”包永新说。
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所在的安宁产业园区,重点打造绿色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三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园区内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占比超90%,成为云南省首批创建的“零碳园区”之一。“我们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云南安宁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少康说。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云南建设因地制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边做“加法”,绿色铝、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一边做“减法”,持续降碳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加一减之间,绿色动能蓄势聚力。
向“新”而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今年7月初,随着澜沧江上游托巴水电站3号机组投入运行,云南省电源装机容量达1.44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2023年,云南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均超过火电装机,成为云南省的第二、第三大电源,绿色低碳成为当地能源结构的突出优势。
以“质”致远,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在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市,花农杨涛早早卖完了一天的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全天候监测的物联网设备,杨涛的鞋上不再沾泥巴。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供货和销售模式、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好花有好价,种花也要‘现代化’。”杨涛说。如今,“一朵花”赋能“一条链”“一座城”,“花十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鲜切花产业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亚洲的花卉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鲜切花年产量达180亿枝,日均供货量687万枝,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前列。
点绿成金,生产经营方式提质转型。走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除了随处可见的待售花束为“云花”代言,云茶、云菜、云药、云咖、云菌、云果等元素也不时映入眼帘。随着“云菜进京”“云菜供港”“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6条云菜出滇线路的打造,云南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蓬勃发展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云系”“滇牌”农产品广开销路,渐成金字招牌。
化废为宝,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在大理洱海流域,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有机废弃物收集全覆盖。智能管理平台上,251辆废弃物收集车辆不停运转,一目了然。“餐余垃圾、水草藻泥,经过收集处理、科学转化,成了有机肥和生物天然气。”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介绍,公司拥有100余项专利,助力“变废为宝”,实现了洱海流域各种有机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和再利用。
发展为本,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五山环抱,三泉交汇,两水穿流。2023年,和顺古镇监测到280余种鸟类,森林覆盖率超70%,生态保护成果显现。
稻田青绿、莲池成碧、白鸥翔集,古建静谧、节庆多彩、书香馥郁。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说:“以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之路重镇闻名的和顺古镇,在保护、传承、开发一体化发展中,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实现了融合。”
在和顺,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已经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2023年,和顺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元,全镇80%以上村民参与生态旅游产业。和顺顺和集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杰说:“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为大力度、高标准推动“两山”转化,云南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在普洱市景迈山,“一片茶叶”创造多元价值……
放眼云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进一步拓展。
一粒咖啡豆,能延伸出怎样的产业链?
走进普洱市来珠克咖啡庄园,连片的咖啡树缀满果实,集种植、加工、品鉴、教学和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咖啡文化研学项目受到欢迎。
今年消博会上,一名采购商在展台上试饮新品咖啡后感慨,“来珠克”咖啡豆的品质每年都有提升,“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2022年,云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全省咖啡精深加工率从不到20%提高到54%,更多附加值留在了当地、留给了咖农。
一棵驱虫草,可以产生多少生态效益?
“你看,这就是‘跳蚤草’炼出来的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村大卡老寨村民小组的“跳蚤草”炼油厂里,村民展示着金黄的精油。
在大卡老寨,村民们利用坡地、橡胶地和柚子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自带香气、驱蚊虫有奇效的“跳蚤草”。
这种西双版纳独有且曾濒危的药用植物,近年来经多方协同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还开发出系列驱蚊产品,让哈尼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跳蚤草”回归生活,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的成功案例。
“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跳蚤草’。”大卡老寨村民小组组长迁周介绍,2023年,相关精油产业为农民增收176万元。
绿色引领,系统施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杰表示,云南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努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摸清家底,盘活价值。实施“碳汇云南”行动,建设涵盖全省的林草碳汇数据信息平台,统筹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云南通过给绿水青山“定价”,推动“两山”转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
擦亮生态底色,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成色。“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实施绿美云南行动,以改革为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朱思雄、徐红梅、杨文明、王瑨、董丝雨、栾心怡、张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8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