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54:01 来源: sp20241227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朱浙萍 浙江日报评论员
邹翔: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被写入这一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浙江如何孕育出“最多跑一次”改革?
朱浙萍:“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浙江深厚的改革传统紧密相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根植于浙江数字经济的肥沃土壤。
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数字浙江”建设部署,为浙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浙江已实现政务服务“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浙里办”集纳政务服务3600余项,汇聚便民惠企服务2000余条,极大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成为改革种子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缩影。
邹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服务无止境,改革不停步。打开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会发现,绝大多数事项后面已经标注上了“跑零次”。
今年初,浙江“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引发广泛关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动力何来,未来方向是什么?
朱浙萍: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的需求,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动力源泉。
比如设立“兜底窗口”,让依照常规“技术判断”不好办、但遵循“价值判断”应该办的各类“疑难事项”,都能得到兜底办理。
又如“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升级,是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掌上办”“网上办”“无感办”。
当前浙江正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提档升级,意味着不仅要把事情办成,还要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改革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以贯之。
邹翔: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不是简单的数量改变,背后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化运用,促使办事流程、服务理念、治理方式的革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朱浙萍:今年3月,湖州市一名农户养殖的虾苗出现问题。他的女儿通过“浙里办”搜索,判断省农业农村厅应该有办法解决。农户上午在其官微求助,下午就得到了远程帮助指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收获多方点赞。
实际上,“前台窗口”的“跑一次”或“跑零次”,意味着“后台车间”的流程再造和系统重塑。为打破数据壁垒,浙江开通多条“数据高铁”,实现异构系统千余类公共数据的分钟级共享,为各领域数字化改革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全域覆盖、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体系加快形成,以硬件更新迭代推动“软件”优化提升。可以说,改革不仅是各个领域政策举措的调整优化,更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理念观念的更新升级。
邹翔:提升改革成效,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
朱浙萍:哪里有问题,哪有就有改革的突破口。“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以解决群众和企业痛点问题为鲜明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牵引来找思路、找办法。
一方面,形成从问题出发到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真正做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另一方面,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行政、司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各领域改革,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目前,“一窗通拍”服务惠及群众3350万余人次,每年可为群众节约办理费用约2亿元;“一件事”改革实现多部门关联事项由一个部门受理、一次办结,再造了服务流程,实现了服务“增值”……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阔步前行。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定能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1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