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婉转 高腔嘹亮 号子浑厚(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发布时间:2024-12-28 04:37:21 来源: sp20241228

“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哟咿儿哟……”

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柔波荡漾,常德河街古色古香,鸳鸯走马楼戏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德丝弦特有的“咿儿哟”传来,演员们手持圆扇,或歌或舞,或说或唱。

常德丝弦、常德高腔、澧水船工号子、花鼓戏……常德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近年来,常德市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载体和手段,推动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古老非遗在融合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常德丝弦:一丝一弦总关情

常德丝弦集说、唱、表为一体,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的常德丝弦,老戏传承有序,新戏层出不穷。”常德丝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晓玲说。

1990年,朱晓玲进入常德花鼓戏剧团(今为常德丝弦艺术团)。上世纪90年代,常德丝弦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不少演员另谋出路,朱晓玲却选择了坚持。2001年夏天,她和团员们下乡演出,原计划只演一场,结果村民纷纷赶来听戏,他们顶着高温连演3场。“老百姓爱听,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朱晓玲说。

坚持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常德丝弦艺术团发展得红红火火,朱晓玲和团员们既将舞台搬到农家小院,也将常德丝弦带到更大的舞台。巴黎中国曲艺节、“锦绣潇湘·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等活动上,常德丝弦亮相,成为向世界展示常德的文化名片。

朱晓玲说,和过去相比,常德丝弦如今有了多样化的载体,为传承利用打下深厚基础。

2022年春节,湖南卫视全球华侨华人春晚舞台上,常德丝弦与说唱融合的节目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艺术体验。常德市广播电视台开办《芷兰雅韵》栏目,常德市文化馆开展“百团大赛”“武陵欢歌”等品牌活动,将常德丝弦送到街头巷尾。丝弦曲艺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办常德丝弦表演专业公费定向委培班,传承人参与授课。常德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进行非遗资源的科学化保存管理,2021年,对多名常德丝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历时3个多月,拍摄了大量视频素材。

丝弦婉转,弹唱动听,弹出了喜怒哀乐,唱不尽美好生活。传承数百年的常德丝弦,活在人们的日常中,常唱常新。

常德高腔:古老剧种正青春

舞台上,水袖微扬,歌声嘹亮。一曲唱罢,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剧中女主角“紫苏”的扮演者彭玲出来谢幕,观众感动于演员精彩的表演,更震撼于常德高腔这一古老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有着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彭玲是常德高腔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凭借《紫苏传》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2年,常德市汉剧院改名“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彭玲担任主任。她最关心的,是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2023年,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与常德市第七中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开办常德高腔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令彭玲惊喜的是,有305人报名,最终40名小学员脱颖而出,“他们就是传统剧种未来的新生力量。”

“文化传承对戏曲人而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光荣的使命。”为了延续非遗技艺,彭玲历时4年完成了高腔唱段的录制及光碟出版发行。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以老戏新排、名师带徒、名家传艺等方式,持续丰富表演形式,培养后备人才。

如今,常德高腔的剧目越来越丰富,既有《思凡》《金殿配》等传统曲目,还有《合家欢》《雨荷》等现代新戏。演员们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把更多好作品送到观众面前,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常德汉剧。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织中,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相融汇中,这一古老剧种,正焕发新的青春活力。

澧水船工号子: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开船啰!”常德河街,伴随一声声浑厚的嗓音,澧水船工号子在鸳鸯走马楼唱响。

常德市澧县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埠码头,繁忙的澧水水运哺育了一代代澧水船工,也催生了粗犷、浑厚、铿锵有力的澧水船工号子。2006年,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澧水船工号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从小喝澧水长大,在澧水边生活60余年。1979年,黄苏平进入澧县文化馆工作,赶上了湖南省民间音乐普查收集工作。一连3个月,他走遍澧县的乡镇,收集了1000多首民间音乐。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船工号子《摇橹歌》。“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床前,我收集到了这首船工号子。唱起这首号子时,老人眼里闪着光。”黄苏平回忆。

做了40多年船工的刘志生,是教黄苏平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师傅。1997年,黄苏平见到了74岁的刘志生。尽管不再拉纤,刘志生还留着船,黄苏平时常到那艘船上去,请老船工讲战风浪的故事,也请老船工教他如何起锚、划船、撑篙、拉纤、唱号子。这一学,就是4年,慢慢地,当黄苏平再唱澧水船工号子时,老船工也连连夸奖“像那么一回事”。

在黄苏平看来,澧水船工号子的魅力在于,它是活态的历史,记录着船工们团结奋进、战天斗地的精神。

当机动船取代人力船、河道不再需要纤夫,船工号子却从澧水出发,传向更远的地方。近年来,黄苏平带着这项非遗走进各地的非遗场馆,走进中小学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非遗的魅力,澧水船工号子才能唱得更响、传得更远。”黄苏平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3日 第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