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1:44:21 来源: sp20250104
不能让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买了会员就可以关闭“青少年模式”?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购买会员即可破解“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案。该案原告的App内设置了“青少年模式”。该案被告某公司运营的App,将“青少年模式”弹窗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之一,以“限时免费”吸引用户开启该功能。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300万元的经济损失。
被告把“青少年模式”当成赚钱工具的做法,架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损害了未成年人权益,还损害了原告的竞争利益,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而原告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较大,被告架空原告的“青少年模式”,对原告公司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严重影响。法院依法做出赔偿判决,合情合理。
不法App被重罚,给所有App都敲响了警钟。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王道,不能通过损害消费者权益及其他企业权益牟取不当利益。
在这起案件中,被告的不法App做起了开启“会员尊享特权”,绕过“青少年模式”的“灰色生意”,如果不是被侵犯利益的原告App起诉,被告的这份买卖可能还会继续扩大。
要看到,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的“主顾”,数量庞大。一些App面对巨大利益诱惑,不愿主动“壮士断腕”,不愿舍弃到口的“肥肉”,这也导致“青少年模式”容易被违规解限的“灰色生意”架空。
类似破解“青少年模式”的现象也不少见。如网络上租号业务火爆,存在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灰色产业;有的孩子通过家人的账号登录;一些网页上的小游戏不需注册登录,即可直接玩……
对此,就更需要监管部门能够主动作为,不能只等着“同行爆”,关键还是需要“强监管”。加强对不法App、不法分子的查处与惩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不能让用于保护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要拧紧责任链条,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的“强制标配”。
当然,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既是技术问题,也是责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为此,既要从技术层面发力,堵住破解漏洞,也需要社会各方形成治理共识。除监管部门外,家长、学校、网络平台等都要守土有责,形成合力,筑牢“防线”,方能破除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痛点”。
□戴先任(职员)
(新京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