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1:13:59 来源: sp20250101
74岁的叶先生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多年了,每逢冬天都会频繁发病。长期以来,当地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限,为了得到可靠的治疗,他只能颠簸辗转到海口、三亚的三甲医院看病住院。除了老伴儿,在定安县工作的子女们也只能每天早晚从海口往返50多公里照顾陪护。
“从去年3月开始,有省医院的专家下沉到定安县来,我们对本地的医疗水平有了信心,不用再往海口跑了。”叶先生夫妇如今一同住在定安县本地医院明亮崭新的病房中,脸上带着盈盈笑意。有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当地病源,床位宽裕,叶先生的老伴儿也不用辛苦地挤卧在一张病床上了。
这是近年来海南省乃至全国基层医疗服务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由于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一直是“硬骨头”。如何缓解大医院压力,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自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来,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基层医院:医疗质量在提升
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
日前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明确:“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千县工程’。持续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稳步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标准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病房适老化、便利化改造。扩大专业护理人才招用规模,持续改善医疗护理服务。”
在海南,近年出台系列政策明确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的目标和路径。在省级层面,海南将16个市县划为东中西3个片区,分别由3家省属三级公立医院托管或技术帮扶县级综合医院。结对帮扶的“输血”模式,直接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救治时间和费用。其中,自2023年3月起,定安县与海南省人民医院达成托管合作,挂牌“海南省人民医院定安分院”,由省医院派驻优质管理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共25名专家支持工作,显著提高了定安县域内的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省属医院专家的传帮带,基层医护人员更加注重学习和多学科讨论,诊疗水平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从海南省人民医院到定安分院担任院长的吴涛认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定会让更多像叶先生这样的基层群众受惠。
北京的基层医疗机构,正是承担老百姓常见流行疾病防治工作的主力军。
“2023年11月是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接了60%~70%的患者,极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刘俊彩介绍,为提升服务内涵,北京市还建立了由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临床科室组成的培育基地,点对点指导基层专病特色科室建设。
基层医生:老百姓健康“守门人”
“阿婆,上次我量你的血压很高,我现在来帮你复查一下。”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感北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陈志辉对患者阿婆说。
这是陈志辉上门随访的一幕。作为家庭签约医生,他经常携带听诊器、血压测量仪等来到签约户家中进行随访服务,了解签约户近期血压、血糖等情况,同时还将走访登记的信息录入到居民个人电子档案中,以便更好地定期为签约群众提供后续健康指导。“在家就可以享受到我们的服务,尽量让他们‘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陈志辉说。
针对多种居民常见慢性病,海南省创新推出“2+3”(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健康服务包,逐步建立了“预防—诊治—管理”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基层的家庭医生不仅承担着免费给居民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率等常规检查任务,还要做好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肩负着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医保门诊报销服务,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架起了一座桥梁。
“2023年,海南省全省35岁以上人群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人数分别达到364万人、330万人,19岁以上人群乙肝筛查人数达到403万人,这几个疾病的目标人群筛查率都超过了60%,有的超过了70%。”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周长强介绍。
基层医生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可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力量薄弱,一直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痛点。比如,CT、核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等影像医学检查都需要一系列检测设备,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大多难以承担其全部高昂成本。两者之间的落差使我国健康检测呈现出严重的供求不均衡。
“医共体+远程会诊”模式,让“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得以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享,改善了基层群众就医的体验和效果。中午12点半,湖南省邵东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的网络电话急促地响起来。科室主任李新立立即接通电话,打开了和牛马司镇卫生院检查室相连的远程影像,为自述“腰痛”的患者刘先生进行远程检测,发现患者左肾上有一颗大小约6毫米×6毫米的结石。在初步确认为非紧急致命病症后,患者不必再送往市人民医院,就可以由卫生院为之施诊。像这样的远程诊疗,李新立每天会进行十几个,甚至中午休息时也不例外。
“远程检查的普及,弥补了基层检查能力不足的缺陷,对于筛诊急病意义重大,增强了群众对村镇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同时也减轻了基层群众就医负担。”邵东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友君表示。截至2023年11月,邵东市远程医疗服务达8.48万例,累计筛查出冠心病100余例,诊断为心肌梗死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的就有50余例。
医疗帮扶:上下通畅、横向联合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医生进入乡村进行帮扶,是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途径之一。但这种方式的医疗帮扶,也存在效率不高、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种方式也显现出一些短板。比如医疗资源浪费,往返路途上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难以保证做到高效持续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生在帮扶过程中也可能遇到非本专业的问题。对慢病来说,这种帮扶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疾病管理模式,帮扶效果不显著。还有危急重症和复杂医疗的诊疗难以全面实现,某些特殊检查和治疗难以就地完成。”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长林说,“我们需转变现有帮扶的低效状况,打造区域化、分级、分层和网络赋能的医疗帮扶模式和慢病长程管理体系,形成上下通畅、横向联合的整体医疗帮扶体系。”
当前,基层乡村老龄化现象尤其突出,老年病、慢性病高发,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尤为重要。
卢长林认为,可通过网络信息和社交媒体赋能,利用微信、短信等途径,通过文字、电话和视频等方式,建立疾病分类、分层的医患互助管理平台和体系,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长程闭环的、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
“如可以建立医患互帮互助微信群,对患者提供随访、日常问题答疑等服务,还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工具,设计专业的管理软件,建立‘虚拟医生和虚拟医院’,协助患者找到专业对口的医疗专家,进行慢病的日常全维度管理。”卢长林说。
卫生健康工作涉及部门多,涵盖领域广。如何加强协作,建立整体医疗帮扶体系?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县域内的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几方面的共同体,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梯次帮扶的带动,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一个县可以组建一个医共体,也可以根据人口的情况,组建多个医共体,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从2019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试点工作,先后确定了山西、浙江、新疆三个试点省份,及828个试点县。5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相关部门的改革共识也在逐步凝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都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要求;在省级层面也加快铺开,目前有18个省份已先后印发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的政策文件。
其中,人才是关键。
“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提升、以人员下沉为核心深化医联体建设等,都是站稳人民立场的具体表现。”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维斌介绍,重庆正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院内院外双循环体系和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扩面提质,建强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王轩尧 王晓樱)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