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物|孙颖莎,打球快乐!

发布时间:2024-12-28 04:08:22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 北京8月5日电(记者 赵一凡 王昊 邸英轩)随着自己的回球下网,孙颖莎输掉了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她和迎面走来的陈梦紧紧拥抱了一下,然后走到场边把球拍归置回拍套,一如她无数场比赛曾做过的那样。但这场比赛又太过重要,孙颖莎的脸上难掩失落。这当然很正常,尽管人们印象里这个短发圆脸的女孩好像已经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多年,但她实际上也只有23岁。

  三年前在东京的剧情再次上演,孙颖莎在决赛中负于陈梦,收获奥运女单银牌。距离大满贯仅有一步之遥,要实现这个一直以来的目标,或许她还需要等待四年的时间。不过,孙颖莎从来不怕等待。

  从声音开始

  孙颖莎对奥运会的记忆总是很深刻。

  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懂事后看的第一场奥运会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一年,张怡宁赢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比赛,卫冕奥运女单冠军。就这样,张怡宁成了孙颖莎的偶像,那年只有8岁的孙颖莎已经是球龄3年的小小乒乓球选手了。

  在和乒乓球相遇之前,孙颖莎总是在家里玩一个她命名为“滴滴答答”的游戏——随手抄起一个小玩意扔在桌上弹跳,碰撞发出的、频率愈发密集的响声让她着迷。

  父母看她总喜欢这么玩,还经常“在桌子底下爬”,心想,要不让她试试乒乓球吧。女儿的第一把拍子是他们在家附近的体育用品店里买的,几块钱,标准是“好不好用无所谓,能颠球就行”。

  打那时候开始,孙颖莎放学后,几乎每天都会再去打一两个小时乒乓球再回家。耳边传来的密集响声,从不规则的滴滴答答变成了清脆跳跃的乒乒乓乓。

  小时候的孙颖莎。图源:中国日报视频

  天赋确实是从小显现的。刚到班上学颠球,她一下就能颠起好几个,对于教练发多球的动作也是看几遍就会,每天下训回家吃完饭,就蹦上床对着墙模仿教练无实物表演,边抡胳膊边给妈妈讲解。

  孙颖莎妈妈的印象中,女儿对乒乓球的爱是肉眼可见的。当时妈妈会去场馆里帮女儿捡球,孙颖莎的球盆总是装得很满。有时候妈妈捡满了,她还会在尖尖上再摞几个,摞不了就往兜里揣几个,队里的孩子们好像也都是这样,活脱脱一群屯起果实准备过冬的松鼠。

  在小学入选河北省队后,这个习惯也一直没变。河北女队主教练杨广弟记得,孙颖莎除了练球外也非常喜欢捡球,不用捡球器直接趴地上用小盆哗哗地装,球不够了还会顽皮地钻到别人台下胡噜几颗走,或者干脆从队友的盆里倒走一些。大队员们也非常喜欢哄着这位年纪最小的队员玩,经常是哈哈一乐就过去了。

  小队员们用来装乒乓球的小盆。图源:河北卫视

  但到了比赛时,没有人会再抱着哈哈一乐的心态去面对她,年纪最小的孙颖莎从没跌出过队内赛前两名。等到在队里练满一年,冠军除了她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代表省里出去比赛她都是第一主力。从那时开始,杨广弟已经从孙颖莎身上看到了一些,不太属于这个阶段选手的成熟。

  和队员练球时,她会先于教练开口,告诉对方“这个球你要帮我防住”,甚至指明防到什么位置。她明白自己对于省队意味着什么,知道她一旦输球就会影响全队。在遇到打雷还会怕到睡不着的年纪,孙颖莎已经清楚明白了输球的代价与责任的重量。

  对于乒乓球这项魅力与残酷并存的运动而言,获胜的实力与对责任的感知是决定一名选手能走多远的两条腿。在此之上,孙颖莎更习惯用目标丈量路径,“我的目标是进了省队我就想往国家队打,进了国家队我就想拿世界冠军、拿奥运冠军,是这样一步步的。”

  后来,孙颖莎历经三次全国少年锦标赛,最终拿下冠军,叩开了国家队的门。

  在山顶造山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对所有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都是一座山。

  对外国选手们来说,这是座难以翻越的巨大高山。德国选手波尔曾形容和中国队打比赛的感受,“一个人同十三亿人的比赛”。

  对国内选手而言,这里更是绝顶,登上来需要拼尽一切从十多亿人里脱颖而出,睁开眼睛发现,上面站满了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一群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性格、打法都不尽相同,却获得了同样的一种责任——赢。

  已经很难去捋清这种对赢的执念是何时产生的了。但慢慢地,运动员和相当一部分观众似乎都默认,“中国队必须赢”。

  孙颖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进入国家队,把曾经的成绩放在脚下作为起点,以赢为责任重新出发。

  2017年,孙颖莎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预赛。 中新社 记者 武俊杰 摄

  国家二队里的其他队员从小就过着集体生活,而孙颖莎之前都是白天打球晚上回家,进队前半年是她用来适应的阵痛期。当时她的主管教练张琴觉得她经常缓一些、慢一点,一批评她她就躲,或者干脆不理人。所以张琴决定教给她的第一件事,是脸皮要厚,“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必须学会厚脸皮,不能怕批评,找出问题才能进步。”

  接近一年半的训练后,孙颖莎打进一队。新的主管教练黄海城看到了她的能力,为她制定了冲击主力层的新目标。也是在进一队之后,孙颖莎对国乒肩上的压力有了实感。批评越来越多,表扬几乎没有一句,教练每天说的最多的字是“丑”——不好好打球就丑,只有做到教练的要求才会变漂亮,这是黄海城锤炼孙颖莎“大心脏”的土办法,话难听,但真管用。

  在美与丑的夹缝里过了5个月,孙颖莎首次参加世界级成人组乒乓球赛事便斩获了女单、女双两项冠军,次月世界排名从无直接“空降”至世界第十。火箭般的跃升速度让她的“天才”与实力开始被看见,大家开始对这个脸肉乎乎的小女孩留下印象。

  而在大众视野里,真正的“一战成名”发生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大名单上,孙颖莎的名字出现在女单席位——那时候,距离孙颖莎平生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只过去了16年,距离她看到张怡宁夺冠的北京奥运会也只过去了13年。

  当时,中国女乒面临的最大冲击几乎都来自日本,伊藤美诚的横空出世成为处在新老交替中的中国女乒头上的一道阴影。

  驱散这道阴影的就是孙颖莎。

  当地时间2021年7月29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孙颖莎4:0轻松战胜日本选手伊藤美诚,顺利晋级决赛。 中新社 记者 杜洋 摄

  她与伊藤美诚的交锋以4比0的单方面绝杀收场,人们简直无法不记住这个截击日本冲击的英雄。更重要的是,她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中国队在决赛会师,保证了“赢”。

  这场在上午上班时间进行的比赛央视直播收视率破4,赛后孙颖莎的微博粉丝从10多万涨到了150万左右。

  那一年的女单决赛,孙颖莎摘得银牌。“莎气腾腾”的女孩获得了举世的瞩目和喜爱,但竞技体育的残酷光环永远存在,她觉得第二名的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但这并不是那个让故事先抑后扬的转折点。奥运会后的全运会,孙颖莎负于王曼昱拿到亚军;同年11月的休斯敦世乒赛,女单决赛中她再逢王曼昱,站在顶端的两个人拼尽全力,孙颖莎再次与冠军擦肩。国乒女队主教练李隼后来回忆起那场比赛时觉得,“看到最后有点像过去的王楠跟张怡宁在斗。”

  一些喜欢孙颖莎的球迷把从2021年开始的这段时期视为“至暗时刻”。孙颖莎自己也在采访中提到,这段低谷对自己来说很困难,有一些迷茫,也直面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篇采访最终的标题叫《我不喜欢想太多,除了下一场比赛》,孙颖莎的节奏或许就是缓一些、慢一点,她知道自己要去哪,去下一场比赛,然后为了自己“赢”下来。

  球落地后才是反攻的时刻。在这个阶段,很多因为孙颖莎憨萌可爱而喜欢她的人才想起,她在球场上最擅长的是侧身发球后的正手抢攻,锋锐利落,破坏力十足。也在这时,她遇到了新的主管教练邱贻可,那个等她哭完、陪她拌嘴的伙伴。

  邱贻可陪孙颖莎训练。图源:界外编辑部视频

  一切都准备好的孙颖莎握着手里的球拍,用曾经磨损掉的碎片和凝结过后的汗水,把自己塑成了那个高山上的高山。

  后来的故事大家更为熟知,2023年的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她和两年前一样身兼三项,不同的是,这次她获得了三个冠军。女单世界排名,孙颖莎的名字铆在第一的位置,已经远远超过100周了。她还在期待下一场比赛的到来。

  “争取快乐”

  巴黎奥运会上,孙颖莎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对手——今年61岁,代表卢森堡打球的华裔运动员倪夏莲。

  倪夏莲曾经也站在那个绝顶之上,也是一个会趴在地上抢着用小盆哗哗装球的小女孩。不过后来她决定出走,像一颗乒乓球从山顶弹射离开,落在另一个山涧里变成种子滋养出一片小小的绿茵。她出国到卢森堡后,在那里开始打球,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另一种哲学——一起赢很好,但也要随时准备一起输。

  “赢”不再是倪夏莲的责任,它还原成了属于运动员最原始的那种渴望与快乐,是可以与“输”并存的选项之一。

  赛后倪夏莲笑着恭喜孙颖莎胜利。 中新社 记者 赵文宇 摄

  30多年后,一阵风把出走的球吹回了从前的山,倪夏莲与孙颖莎在赛场上相遇。“世界第一”与“世界唯一”的比赛开始了。

  比分上没有任何悬念,尽管有过短暂的胶着,倪夏莲没有机会拿下一个大比分,最终0比4输了。孙颖莎赢的那一刻,倪夏莲是笑着的。

  她们贡献了一场独一无二的伟大比赛——孙颖莎依然锋锐迅猛,一丝不苟,倪夏莲灵活老练,甚至打出了转身360度观赏性十足的回击。她们是一面镜子互为表里,极尽专注毫无保留,年轻的女孩打出一记好球,来不及回防的老练对手会张开双臂,表达惊喜。

  赛后,孙颖莎接受采访时说从倪阿姨身上学到了很多,言辞真诚但急促,因为她的时间不多,还要为剩下的两项比赛做准备。

  倪夏莲则在社媒上更新了短视频,全程笑着祝贺孙颖莎战胜自己,“我真的是翻越不了她这座山”。最后,她祝福孙颖莎能打出好成绩,虽然前进的道路上会有阻碍,但“争取实现梦想”。

  倪夏莲在赛后拍视频称赞孙颖莎。图源:倪夏莲社媒

  争取这个词,倪夏莲在赛前说过,“我争取,多得一分是一分”;很多喜爱孙颖莎的球迷也经常用它表达祝福,是“争取”,不是“必须”或者“一定”,别变成“毒奶”——大家都深刻地了解,孙颖莎身上固有的压力有多沉,所以不敢也不忍在她肩上多放一根稻草。包括这次比赛后,有球迷在倪夏莲的评论区说,“希望孙颖莎能和您一样快乐地打球”。

  大家最希望孙颖莎能“争取”到快乐,然后健康地涨球,就像相比于多拿奖牌,多换到一些喜欢的PIN也一样重要。也幸好他们喜爱的这个女孩有这份天赋,能在残酷的游戏里留存着保护快乐的能力。

  比如,小时候的她下训后经常倾诉欲爆棚,给妈妈发微信,今天哪个动作还行什么技术不错,遇到重要的就一条条发,导致妈妈的手机经常卡住。比如,她记得网友做的每个表情包出自哪场比赛,遇到有人玩“捏脸梗”时会说这个已经过(时)啦。还有当年让她被大家熟知的对手伊藤美诚,孙颖莎会在训练后捏捏她的肌肉,然后互比一下。

  孙颖莎在23岁生日时发布的自拍。她希望自己心无旁骛,继续涨球,勇往直前。图源:孙颖莎微博

  女单的比赛结束后,游戏还在继续。胜负是自然结果,努力由她自己把握,那让我们在此送上一句:祝打球快乐,孙颖莎!(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