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制作人贾轶群:微短剧或长视频,都应有最适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1 10:36:16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高凯)“我相信每一种表达形式,微短剧的3分钟也好,10分钟也好,长视频剧集的40分钟、一小时以上也好,都有最适合的内容,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和最适合的表达形式,是最重要的”。

  资深影视制作人贾轶群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当下影视剧的发展方向,这位曾经打造过《叶落长安》《好先生》《小别离》等多品类口碑剧集的业内人士表示,时代发展中,多样的文化娱乐方式造成观众的分流,或许令“全民爆款”愈加难以实现,如此情况下,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对目标观众的精准定位与对其审美需求的深入挖掘就显得更为必要。

  谈及观众口味,在贾轶群看来,在愈发讲求个性化的今天,不同的观众群体有着更多不同的诉求,“而对于最初看电视长大的那些观众而言,我觉得他们其实越来越需要更加具有思想性的影视作品”。对此贾轶群指出,近年来,严肃文学改编作品的不断升温是非常有力的佐证。

贾轶群。受访者供图

  至于如何拿捏作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贾轶群认为,影视作品应该具有前瞻性,比较而言,更应该做的是引领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

  贾轶群坦言,目前自己对两类项目特别感兴趣。一类是展现普通人人性极致和多样性的作品,她认为,能够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性本身复杂多面的故事往往具有持久的魅力;另一类则是具有独特审美和文艺性的作品,“比如类似《我的阿勒泰》这样的剧集,其本身的审美、氛围、内涵都非常有价值”。贾轶群表示,尽管是由故事性较弱的散文改编而来,但这部剧集依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这其实说明了观众对能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的作品是非常认可的”。

  谈及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在贾轶群看来,价值观的连接性至关重要。作品所传递的价值是否能与当下社会或人群产生共鸣,是判断其是否适合改编的首要标准。其次,作品的创新性也不容忽视。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性的极致展现,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人物的独特性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是影视化改编的良好基础。”贾轶群进一步指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加上复杂而吻合影视化架构的人物关系,无疑为改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在她看来,作品的艺术性,则是改编中的点睛之笔。即使像散文这样的非故事性文本,只要捕捉到其独特的艺术性,并以最适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样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贾轶群当日坦言改编并非易事,她认为,这不仅对创作者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一个专业的制作体系,导演、编剧、制片人应与市场传播学等相关专家共同协作,一起参与观察判定作品的可改编性,并做出最合理有价值的提炼。

  几年前,贾轶群曾参与并成功推出国内较早的10分钟以下微短剧《大唐小吃货》,对于当下微短剧的迅猛发展和其中的嘈杂之声,她表示,微短剧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虽然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参差不齐的作品,但随着官方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的淘汰机制,微短剧也一定会朝着更加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微短剧等给长视频带来的冲击,贾轶群表示并不担心。她认为,每一种表达形式都有其最适合的内容,关键是要找到符合时长要求的内容并进行专业的呈现,“我目前也在尝试新的微短剧项目,希望能给市场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