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12-23 01:29:07 来源: sp20241223

  内容提要

  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党建引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社区治理、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新征程上,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城市治理基础

  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具有统合性,在推进跨部门合作、扩大治理网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党建引领,可以推动城市党建与城市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形成一体协同的整体治理架构。

  推进区域化党建,推动资源互通、功能互补。推进区域化党建,可以推动区域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积极融入城市治理大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可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作用,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制订符合实际的共建章程,搭建共建活动平台。通过共建活动平台,把不同隶属关系的党支部和党员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特长,把党建工作细化落地,把各方力量凝聚到城区管理、民生保障、安全运行、公共服务等工作中,形成城市治理问题解决落实机制。

  推进楼组党建,缩小管理幅度,织牢织密组织网络。推进楼组党建,有利于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夯实基层党建之基,实现“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到实处”,将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有效融入“居委会—楼组长—居民”的基层治理网络。通过逐层构建管理幅度适中、党群关系密切的治理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掌握社区动态,依托组织、依靠网络服务和动员居民,引领和带动社区建设。

  推进楼宇党建,全覆盖“两新组织”,以服务提升凝聚力。城市商务楼宇中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众多,呈现规模小、人员散、流动性强等特点,需要创新探索楼宇党建,使“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也能找到“家”。要努力摸清楼宇基本情况、入驻单位情况、党组织情况、党员情况、党建工作站点情况,在此基础上施行“一楼一策”,因地制宜建立联合党委或党总支。要从楼宇企业及其党员的需求出发,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楼宇党建的吸引力、凝聚力,如发挥楼宇党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作用,为楼宇企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在组织全覆盖和精准服务的基础上,对楼宇内党员加强动员,激发其积极性,在城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要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将其贯穿于城市设计、规划、管理、运行、更新等全过程,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切实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畅通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对于社会影响面广的城市重大立法、重大决策、重大规划等,要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比如,对于重大立法,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反映公众有关诉求,完善征求意见方式,规范征求意见规则和频次。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公众意见,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再如,对于重大决策、重大规划,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现场展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问卷调查、论坛讲座、电子邮箱、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并收集意见,让社会公众直接、有效、积极地参与其中,使相关决策和规划更加民主、科学、有效。

  推动“两代表一委员”及时感知传达民声民情民意。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城市治理、联系群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机制,打破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委员议事厅在接待群众时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以整合优化各方资源,及时感知传达民声民情民意,有效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

  探索形成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标志的社会监督制度。推动各城市用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完善“发现—派单—处置—考核”工作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管理闭环,使其成为公众反映问题、推进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要善于运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各种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集中性、趋势性、苗头性风险隐患,更好解决城市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加强社区治理,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就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要增强居委会能力、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增强居委会能力。居委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要通过打通职业通道等举措,让社区工作者有盼头、愿意来、留得下。通过各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解决社区工作者的“本领恐慌”问题,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的能力。着眼于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问题,采取有效举措减轻居委会行政负担,明确居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项清单。

  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协商民主强调居民公开讨论、理性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要在社区治理中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由居民代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各方参与的综合性平台,推广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机制,把房屋整修、设施改造、环境维护等社区公共事务纳入协商议事范围,引导居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组织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主体,亟须加强引导。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立足社区实际,提供包括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等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构筑城市“智慧大脑”,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通用性、智能性、共享性为原则,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同时,积极探索多种算法和模型有机结合,为拓展复杂动态的城市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建立数字底座。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

  健全制度规范保障体系。加强数字规则建设,完善数字治理相关法规、制度、标准、政策,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与城市治理数字化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或规定,促进数字技术与合规治理深度融合。结合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异常流量监测等安全保障技术,建立数据安全监管机制。

  拓展城市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需要不断拓展城市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鼓励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支持各类主体参与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序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打造一批能够破解城市治理难点问题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0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