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丨守护蓝色星球 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4-12-21 15:02:43 来源: sp20241221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全世界共同珍爱和呵护。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保护这颗蓝色星球、共同建设绿色家园,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世界携手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智慧点亮前行之路

  时针拨回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用“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021年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 响摄

2021年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三个全球性危机。

  这些年来,习近平多次站在统筹“长远”与“当下”的全局视角,倡导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呼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2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提出了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点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环境领域延展开来,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植于古老中华文明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必行之路。

  中国实践贡献治理之策

  “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从这封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早早就根植于心,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循足迹——在陕西亲自“验收”秦岭生态保护、在云南洱海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在青海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内蒙古部署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习近平考察调研的足迹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作部署——习近平反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看实践——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成绩,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沙地变林海、江河变清流,世界见证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2012年至2021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

  中国以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行、可复制的借鉴。

  中国方案共担全球挑战

  共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助力“绿色能源”——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网络,成为全球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同时尽己所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

  推动“绿色合作”——

  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

  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始终积极开展绿色双多边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中国步履铿锵。

  制图:王潇潇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