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5-01-01 19:37:35 来源: sp20250101

原标题: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李保国老师未竟的事业,我们来接力!”这是李保国服务队众多队员的心声。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的经济林专家和山区治理专家,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带领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常年的高强度工作使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教授因病去世。他获得“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称号。

“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要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举起李保国教授的“接力棒”,李保国服务队接续奋战在山区,致力于太行山综合治理与经济林产业化开发,走好产业兴农路子,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绿。

2016年至今,在河北邢台,李保国服务队队员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94人,分别为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

科普宣传到农家

“你们看,这个衰弱枝条要从距离大枝15厘米的地方修剪……”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贾庄村,贾志华正在为果农作示范。他是李保国教授的学生,也是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队长。

为传承李保国精神、传授科学管理技术,李保国生前的同事、学生共16人组成一支科技扶贫服务队,走进大山深处、奔向田间地头,常年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2021年更名为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

一个月的时间里,贾志华和队员至少有半个月在科普宣传路上。过几天,他又要去衡水市安平县南庙头村作技术指导。“农时不等人,核桃树的修剪一点都不能马虎,去看看才放心。”他说,“核桃种植是个技术活儿,得告诉种植户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怎样提高产量等。”

沿着李保国教授的足迹,贾志华和他的队友们从2016年6月开始,北上新疆、南下湖北,足迹遍布14个省份370余个县(市、区),免费为核桃种植户讲解一系列管理技术,每年行程在20万公里以上。

搞科普并不容易。“最大的困难在于一些农户的疑虑。”贾志华说。

“免费的?是推销化肥的吧?”“能是真的专家吗?”……前几年,贾志华和队员在推广种植技术时,经常会被当成兜售化肥的推销员,以至于在宣讲前,总得先打开没有装货的汽车后备箱以证明自己。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被追问:“你们来我们这儿,开着车、烧着油,还不挣钱,图啥?”

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用行动回答: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探索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山区发展之路。

“我们搞果树研究,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服务。”李保国教授的这句话,队员们一直记在心里。

去年夏天,临城县遭遇了连续强降雨,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指导大家通过挖深沟的方式排地下水。从去年8月起,服务队成员陈利英和同事交替换班,每天往山上跑,观察核桃植株与嫁接苗长势,定期对土壤、叶片和果实取样。

陈利英说:“这种排地下水的方法是否影响核桃树生长,之前研究较少。我们记录分析数据对摸清极端天气下核桃树的‘脾气秉性’弥足珍贵。”

“实地多看看,数据就能更完善。”陈利英说,她和队员们将数据保存在电脑里,用于制作图表,对比、分析数据。

“今后,我们还得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李保国老师未竟的事业坚持做下去,让更多人学会果树科学管理技术。”陈利英说。

科研成果进田间

“尽快剪掉生虫的核桃枝,否则会传染给整棵树。”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正在为邢台市临城县贾庄村的果农讲解核桃树管理技术。

一身迷彩服、一双胶底鞋,是郭素萍日常的装扮。“上山下地比较方便,又能跟村民打成一片。”她笑言道。

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将工作站建在果园旁。2019年,为了方便果农学习果树科学管理技术,郭素萍组织5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以及6名本地核桃、苹果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在临城县建立起工作站,线上、线下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这些年来,郭素萍和团队始终奋战在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我们的工作,就是坚守在田间地头,及时发现果农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地研究、解决问题,让果品越来越好,让果农受益。”郭素萍说。

“核桃皮长黑褐斑咋治理?”“树上开始有黄叶了,是什么原因?”“核桃管理应该注意啥?”……这样的求助信息,经常出现在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的工作群里。

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成员张雪梅告诉记者,深入农村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已经成为团队成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解答果农疑问,遇上电话中说不清楚的问题,团队成员就抽出时间开车跑一趟。

“我每年超过300天都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果树管理技术指导。”郭素萍说。

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还编制了核桃、苹果、板栗等果树管理技术资料,并进行科普知识展示推广。他们在各地义务开展科技志愿培训活动,帮助种植户增收近2亿元。

郭素萍说:“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用科技让荒山披绿、让农民致富,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特色种植富百姓

从邢台市内丘县城出发,沿328省道西行,穿过一片平原和浅山丘陵,便进入莽莽太行山区。沿着蜿蜒的山路再行驶半个多小时,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映入眼帘。

一支由岗底村村民组成的苹果技术服务队从这里走了出去。这支队伍叫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他们是李保国生前指导过的、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果农。

“当年,李保国教授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果农,还为岗底苹果制定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队员杨书海说:“如今,我们也在千方百计地把科技这把‘金钥匙’传下去,培养更多农林人才。”

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队长杨双奎介绍,“128”指的是岗底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指导果农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剪枝、授粉、疏果、套袋、施肥……按这个标准生产的苹果果形、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让‘岗底苹果’成了响当当的品牌!”他说。

杨双奎的另一个身份是岗底村高级技师,在他的带领下,岗底村拥有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近200名村民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这些持证上岗的果农,按照李保国教授的设想,用技术改变了一个又一个果园。

这些年,沿着李保国教授走过的地方,邢台、邯郸、石家庄……19个乡镇371个行政村都留下了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的足迹,团队先后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接受技术咨询8000多人次,发放林业技术资料2万多份。

“我们还选取果农种植苹果树的真实案例,将岗底苹果的128道生产工序编写成128个科普故事。”杨书海说,当前,他们正通过网络平台将这些科普故事送往更多农民手里。

植林种果,科技兴农,提升经济林产业质效,李保国服务队从未停止探索——

杨双奎等人带头完善大苗重茬建园技术,“1年栽树,2年见果,3年亩产2500公斤”的愿景成为现实,苹果亩产达到2881公斤;

郭素萍带领团队开发出核桃低产劣质园改造技术,使低产低效核桃园亩产量提高110公斤,亩产值提高2200元;

张雪梅继续开展“红树莓课题”研究,红树莓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三年生红树莓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并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年产苗量在400万株以上……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越来越多的服务队队员正脚踩泥土,行走在太行山间,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