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泊 水清鱼跃(探访)

发布时间:2024-12-29 09:11:43 来源: sp20241229

  俯瞰阳宗海。   姜 韬摄(人民视觉)

  阳宗海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李 娟摄(人民视觉)

  水质清澈的阳宗海。   马建云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云南昆明阳宗海,依水而美,也因水而困。十几年前,阳宗海因污染严重,被禁止饮用、游泳、捕鱼。近些年,随着持续治理保护,阳宗海水质恢复、生态改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5月的阳宗海,浩渺如镜。湖面,鱼跃波光,鸥鹭翔集;岸上,游人如织,清风拂翠。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距离昆明主城只有36公里。很难想象,美丽的阳宗海,十几年前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被禁止饮用、游泳、捕鱼。随着持续治理、加大保护力度,全湖平均水质从2008年的劣Ⅴ类逐渐恢复到Ⅱ类,水环境稳定向好,鱼类资源逐渐恢复,前几年还开始实施生态调控捕捞。

  如何持续改善水生态?怎样恢复鱼类群落多样性?记者近期采访阳宗海一线保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周边渔民,以“一湖之治”探寻“众湖之策”。

  开展资源调查

  特有鱼类种群状况不容乐观

  晨曦微露,随着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阳宗镇海晏村村民适国良驾驶着渔船慢慢靠岸,早早等在码头的熊清海与同事也跃上船头,确认了下网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后,捕捞到的鱼儿全部被带到管理所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

  “银鱼,体长48.7毫米……”作为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技术发展推广部主任,熊清海和同事一人报数,一人记录。看似枯燥、重复,却是了解阳宗海鱼类群落结构最基础的工作。

  据文献记录,阳宗海土著鱼类曾多达20种,其中包括阳宗金线鲃、阳宗白鱼、短尾鱊等5个阳宗海特有鱼类,抚仙鲇、云南倒刺鲃等云南特有鱼类。适国良说,自己上次见到阳宗白鱼已是十几年前。现在湖里还有什么鱼?首先要摸清鱼类群落底数。

  熊清海介绍,深水区、浅水区,南岸、北岸,湖泊上层、湖泊底层,甚至白天还是晚上、冬天还是夏天,能够捕获的鱼群种类和数量都可能存在极大差异。“开展鱼类种群调查,必须合理选择采样调查的地点、尽可能覆盖更多不同区域和时段。”熊清海说,传统捕捞方式偶发性较强,超声探测能更详细地反映鱼群的大小、数量、方位、所处水层等,传统捕捞结合辅助超声探测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

  2022年到2023年,阳宗海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5种,其中土著种6种、外来种19种。可是在近两年的鱼类资源调查中,5种阳宗海特有鱼类都没有捕获到个体。

  “阳宗海特有鱼类的种群状况不容乐观。”熊清海说,调查显示,阳宗海内土著鱼种类急剧减少,外来鱼类种群占比超过八成,形成了外来引入种占主体、土著种明显衰退的新群落结构。

  “高原湖泊内鱼类物种引入必须要慎重。”专家表示,土著鱼迅速消失的背后,与外来物种引入、入侵不无关系。

  据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增加产量,阳宗海引入太湖新银鱼,没想到给土著鱼带来了灾难。银鱼数量多、繁殖快,部分土著鱼的鱼卵也成了银鱼的佳肴,而好不容易孵化出的土著鱼幼鱼与银鱼抢夺食物不占优势,生长受到影响;而过去采用拖网捕捞银鱼,不少土著鱼一同被打捞上岸,也是土著鱼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

  修复种群结构

  增殖放流与科学捕捞并重

  土著鱼类种群减少,如何修复鱼类种群结构?拿到阳宗海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后,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剑虹眉头紧锁。“我上一次见到阳宗金线鲃还是1992年。”杨剑虹说,5种特有鱼类的消失,意味着整个群落的衰微,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未来珍稀特有物种或将消亡。

  “要恢复土著鱼种群、提高阳宗海鱼类群落的复杂性、稳定性,离不开增殖放流这样的人工干预措施。”熊清海说。

  阳宗海特有的5种土著鱼早已不见踪迹。无奈之下,科研团队选择了市场上有种苗供应、且此前在阳宗海内又有记录的云南光唇鱼等作为增殖放流的土著鱼物种。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泽松介绍,当地近些年先后开展14次增殖放流,累计投放鱼苗1169.5万尾;自2022年以来,已向阳宗海增殖放流土著鱼27.5万尾。如今,阳宗海增殖放流形成了鲢、鳙滤食性鱼类和土著鱼合理搭配的结构。

  令人欣喜的是,两种土著鱼回捕率高,适应性好。“增殖放流的土著鱼鱼苗体重增长迅速,肠道饱满度也高。这说明阳宗海的水生态环境已能满足这两种土著鱼的生长需求。”杨剑虹表示。

  恢复土著鱼种群的同时,银鱼等外来物种的种群调控也势在必行。据介绍,要减少银鱼数量,必须进行人工捕捞。为避免捕捞银鱼时误捕其它鱼,如今银鱼专项捕捞换成了银鱼专用刺网,在夜晚进行灯光诱捕。同时科学测算资源量,根据生长繁殖规律确定开捕时间。

  这几年,熊清海和渔民持续取样,记录不同时间的银鱼规格,最终敲定在11月初开始银鱼专项捕捞,并确定了45天的银鱼专项捕捞期,既能有效控制银鱼数量,又能保证渔民收益。

  捕捞期间,入夜时分,阳宗海湖面上星星点点,一盏盏鱼灯映照水面。银鱼被灯光吸引聚集,又被刺网钩住难以挣脱,而土著鱼由于个体较大,无法进入网中,并不会被误捕。持续几年的专项捕捞后,如今银鱼资源量已经从高峰时的占比九成,降到了不超过1/10。

  带动群众获益

  让渔民共享生态治理成果

  监测数据显示,阳宗海湖体中,起着水质净化作用的鲢、鳙等中大型鱼类资源量占比高达80%以上。而4龄以上的鲢、鳙滤食藻类的能力和氮磷转化效率明显下降。

  “适当地开展生态调控捕捞,捕大放小,才能实现鲢、鳙净化效能最大化。”熊清海介绍,2019年、2023年,阳宗海两次开展大个体鲢、鳙鱼生态调控捕捞,通过“捕大留小”调控湖体鲢、鳙群落结构,同时增加渔民收入。

  “我是新渔民,也是老渔民。”适国良说,自2008年阳宗海禁渔后,他已经十几年没有捕鱼了。2019年,海晏村村支书挨家挨户通知可以重新进入阳宗海捕鱼,适国良立刻购买了3万多元的捕鱼工具和电动船只。

  “什么时候捕鱼合适?”“哪段时间价格高一点?”2023年6月,经过邀请渔民座谈,阳宗海管理所将鲢、鳙专项捕捞的开捕时间定在国庆、中秋前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游客多、鱼好卖!”

  专项捕捞期间,阳宗海渔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下午三四点出门,清晨上岸回家,天天有收获。“开湖头天我就捕到了1吨多的鱼。”适国良说,15天时间,他的收入就接近4万元,加上11月的银鱼专项捕捞,从阳宗海捕鱼的年收入超过6万元。

  鱼王拍卖、鱼宴品鉴、欢乐摸鱼、垂钓体验……捕捞期间,周边游客慕名而来,前脚刚买下一条大鱼尝鲜,后脚又加入了垂钓摸鱼的行列,玩得不亦乐乎。

  “只有让渔民共享生态治理成果,土著鱼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才能长久、可持续地推广下去。”杨剑虹说。

  阳宗海管理所一楼展厅的生态缸内,几尾土著鱼畅游其中。工作人员说:“希望以后土著鱼种群恢复,渔民也能有更高的收入,阳宗海年年水清鱼跃!”

  (曾智慧、郭正阳、李朵朵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1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