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这样变成“黑土地”

发布时间:2024-12-29 10:24:25 来源: sp20241229

  深秋时节,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的盐碱地治理基地内,曾经的盐碱地已收获了金黄的稻谷。   本报记者 王俊岭摄

  如今,黑土地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图为不久前,无人驾驶农机在中国科学院位于吉林省的一处示范基地内收获玉米。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十月的东北,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太平村龙海灌片却是一片抢丰收的热闹景象:一排排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摇摆,联合收割机鱼贯驶过之处,飘来缕缕稻香。

  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土壤平均PH值达9.31,远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范围。白山黑水的东北为何会有盐碱地?这些盐碱地是如何变成正常耕地甚至是黑土地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改良与培育并重,治标更治本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中国是盐碱地大国,盐碱地面积排名世界第三。其中,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域之一,盐碱地面积超过4500万亩,重度盐碱化土地占盐碱土总面积超过43.7%。

  “通常,PH值超过7.5的土壤被判定为碱性土壤。其中,苏打盐碱地具有盐碱并存、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养分贫瘠等特点,不仅对生态和土壤的危害性大,而且改良难度大。”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王鸿斌介绍,松嫩平原地势东高西低,降水不容易很快排出,不同地块哪怕有十几厘米的高低差,就可能在低地形成积水,导致土壤表面盐分聚集。

  记者踩在一块未经治理的盐碱地上,发现地表十分坚硬,表面布满白色盐渍。缺水的土块硬得像水泥块一样,根本无法用手捏碎。当地农民将这种盐碱地形象地称为“干像一把刀,湿是一团糟”。

  那么,可否通过更换土壤、种植作物来实现改良呢?专家表示,东北地区的苏打盐碱地与黑土地其实是比邻而居的,地势高的地方是肥沃的黑土地,地势低的地方容易形成盐碱地。如果不从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入手,难以治本。

  王鸿斌说,治理这种盐碱地,首先要降低地下水位,使其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同时,通过开挖田间排水沟排涝脱盐、灌水洗盐,将土壤盐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后,通过施用明矾、硫酸亚铁等化学改良剂并种植耐盐碱作物等方式持续培育地力。

  而这正是中国中化科技工作者们在松嫩平原上治理盐碱地的主要发力点。

  一方面,依靠水盐运动改良土壤。“盐随水来,水带盐走。”借助这个原理,技术人员在将盐碱地分类分块后,根据不同地块的盐碱成分和含量修筑水渠,用以“排盐”“洗田”,控制地下水水位。

  另一方面,播撒改良剂修复地力。“排盐”后在田间施用改良剂交换脱碱。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化学改良剂之外,技术人员还针对不同地区盐碱地块特性,加入自主筛选复培研发的微生物菌剂,以重建“大孔隙”的土壤团粒结构,为土壤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完成基本工作后,再进一步筛选并种植耐盐碱作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其加速形成生态循环体系。目前,耐盐碱的水稻是兼具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一个主要选择。

  建设高质量农田,确保可持续

  碱降了、盐排了、田洗了、稻种了,盐碱地就能变成正常耕地甚至是黑土地了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据专家介绍,土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长周期的过程。只有形成持续性的良性耕作,才能有效巩固土壤生态,把盐碱地变成大粮仓。

  在与太平村相距约40公里的中化环境盐碱地实验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