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的“四重奏”

发布时间:2025-01-01 17:04:41 来源: sp20250101

  2024年6月22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上演。   新华社发(萨法尔·拉贾博夫摄)

  演员陈丽君(左)和李云霄在演出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   新华社发

  《三体》(英文版)封面。   网络图片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网络图片

  人们在德国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拍照。   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广大文艺工作者大展宏图,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今天,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刊发文章《中国文艺的“四重奏”》,以为纪念,以飨读者。

  ——编者

  

  2014年10月金秋,一场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方向。

  10年来,中国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的色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文艺创造着一部精彩的“四重奏”——

  “人民”的厚重、“时代”的激越、“传统”的深沉、“开放”的热烈,共同汇成了中国文艺的恢弘乐章。

  (一)

  中国的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二字,无比厚重。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直抵人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根本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上笃定前行。

  人民需要文艺。10年来,数据展现巨变:2013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约7.8亿元;2024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国银幕总数86310块,与2013年底1.8万多块相比增幅超3倍。2023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发展到3309个、6833个、3508个,全年制作发行电视剧156部4632集,出版图书119亿册(张),为群众送上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文艺需要人民。近年来,一大批制作精良、有历史纵深感的“年代剧”正是因为聚焦人民,才那样生机勃勃、热气腾腾。《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人世间》《南来北往》,无不因对老百姓生活的生动刻画,对普通人情感的准确把握而广受好评。电影《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灯火里的中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歌剧《沂蒙山》、沪剧《敦煌女儿》、豫剧《焦裕禄》……10年来,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追随人民脚步,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2022年春天,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火爆出圈。“光字片”老周家,这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平凡故事,引得无数观众同悲鸣、共欢笑,也映照出中国人善良智慧、坚韧通达的高尚品格。正如主题歌所唱,“有多少苦乐,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变化,太阳都会升起落下。”尊重人民、懂得人民、热爱人民,才能够跳出身边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诚然,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文艺的力量,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今天的中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14亿多中国人民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文艺舞台的聚光灯对准了千千万万人民,文艺作品描摹的时代画卷格外生动,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在为人民的书写中收获灵感的源泉。

  (二)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时代”二字,无比激越。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展现着时代的精神,充盈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染力。

  2021年,一部电视剧《山海情》,让许多人记住了坚毅果敢的基层干部马得福、实干睿智的教授凌一农、勤劳朴实的乡村姑娘水花等人物。随着剧情的起伏跌宕,许多人一边流泪一边感慨,主旋律作品出乎意料的好看!之所以好看,根本的原因是把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发掘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成就中的动人故事,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

  2024年,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以“时代楷模”张桂梅为原型,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讲述了她坚定创办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师者初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帮助大山中的贫困女高中生重返校园、改变命运的故事。通过“山花”群像的塑造,将时代精神内化为鲜活的故事情节,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10年来,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1921》、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百年历程;小说《宝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花开山乡》,描绘出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路上,广大干部群众的坚韧意志与奋斗激情;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电视剧《狂飙》《江河之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强决心;电影《战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系列、《长津湖》系列、《志愿军》系列,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受到强大祖国带来的安全感,发出对“国与家”的深情告白。

  时代在变,文艺题材和形式在变,创作主体和欣赏受众也在变,不变的,是中国文艺的生机与活力。网络文学、网络视听、数字演艺等新的文艺门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艺大军,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有生力量。

  今天的中国,在新的考验挑战中创造光明的未来,在新的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中,彰显着中国人崭新的精神世界。

  (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二字,无比深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号召。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奇谭》《长安三万里》等动画作品,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将传统人文思想、价值理念、伦理情感与当代生活和审美意趣相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让观众得以徜徉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园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让传统戏曲绽放新光彩“圈粉”Z世代;《孔子》《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舞蹈作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10年来,中国文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展现勃勃生机。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从“雨水”开始,至“立春”落定,在时光轮转中,一个拥有古老智慧、诗意盎然的中国,一个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呈现在世界面前。

  今天的中国,传统戏曲、国风音乐、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频频跃升“顶流”。传统文化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洋溢在人们脸上。

  (四)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开放”二字,无比热烈。

  “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放眼世界,放眼全人类。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在融会贯通中开拓创新,在开放自信中走向世界。

  科幻小说《三体》累计输出版权35个语种,外文版销量超过350万册,高居中国当代小说海外销量榜首;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为全球玩家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甄嬛传》《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剧在海外市场上热度不减,《山海情》《大江大河2》《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玫瑰的故事》等现实题材剧集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10年来,中国文艺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全球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重在交流互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等19首世界名曲响彻“鸟巢”上空。这一刻,不同的文化经典、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协奏共鸣,生动表明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

  “我问土,土与土如何相处?我们互相抬高。我问水,水与水如何相处?我们互相充盈……我问人,人和人该如何相处?”2023年初,“一带一路”青年诗会现场,一首由中国诗人吟诵的越南诗歌,激起“一带一路”各国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共鸣。不同国家的语言音调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诗歌,大家却能听到相似的节奏和相同的心愿。

  2023年11月,为纪念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友好访华50周年,14名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家再次踏上中国之旅,在北京、天津、苏州和上海演出并开展交流活动。11月10日,在北京上演的音乐会上,费城交响乐团携手中国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中美经典作品,通过交响乐讲好中美文化交流故事,展现“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创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举办“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丰富的对话机制、交流内容、合作渠道,不断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更好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今天的中国,古老而青春,不仅虚心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在新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巨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五)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意蕴深长。

  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中国精神熔铸在笔端,在潜心创作中回答时代之问,把创作好作品作为立身之本,涵养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时代主题。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身处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感悟今天中国的历史巨变,中国文艺一定能够描绘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一定能够书写出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广阔,一定能够映照出新时代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也一定能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