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10:24 来源: sp20241227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一角。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左图:新疆喀什古城一家百年老茶馆内的茶具。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右图:清晨的喀什古城。 新华社记者 李 响摄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寂静的新疆喀什古城也渐渐苏醒。
这是一座陶土色的城,一砖一瓦,都是时光积淀的韵味。土墙上工艺繁杂的雕花门窗,又给这份厚重增添了典雅活泼的趣味。铁艺巴扎(意为集市)里,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准时响起。陶土巴扎内,造型别致的碗、盆、缸、壶、罐琳琅满目。古城最受欢迎的是非遗技艺,有63家店铺传承传统技艺,其中47家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涉及木器、土陶、乐器、花帽、服饰等12个项目。
喀什城郭集市已有2100年历史。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的南道与北道在这里汇合,文化在这里交融积淀,让这颗“丝路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像住在一座温暖而鲜活的博物馆里
这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城。
民居高大厚重,繁花和绿叶恣意生长,与门窗、廊柱、挑檐上的各色雕花交相辉映。漫步99条街巷,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游客,而居民却多着现代服装,共同成为古城的美丽点缀与活力来源。
“今年喀什旅拍特别火,姑娘们专门来我们这里拍写真。”古城居民沙拉麦提古丽·卡日说,路边处处都是景,行走三五步,便可见精心打扮的姑娘笑靥如花,不远处摄影师的快门咔嚓按动。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汉唐风韵、民俗风情、欧式建筑特色在这里融汇交织,形成独特的喀什风味。”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对外宣传科科长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尔说。
谈起喀什建筑的特色,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尔如数家珍,“建筑的双开门设计、以红色代表喜庆的传统、处处可见的巴旦木花纹,都体现着中华文化传承。在饮食上,面食、药茶、粽子……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内地传到喀什来的。”
文化传承的故事细节,很多都已湮没在历史中。如何通过文物和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游客王莉便是因为热爱非遗文化而留在了喀什古城,成了一名喀什人。
“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这名年轻的姑娘说,过去6年,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喀什,土陶、花帽、刺绣、桑皮纸……一件一件去追根溯源,讲述它们的故事,并将这些元素体现在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里,看着古老的技艺焕发新风采,并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她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提升改造,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使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生命体代代相传。这些年,喀什用足用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加大对民间工艺品、乡村土特产、风味食品等特色产品的研发扶持力度,推出铜器系列、木器系列、彩陶系列、刺绣系列、民族乐器系列等50余种商品,以非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每天行走在古城,都能体验到别致的民俗风味。生活在这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就像住在一座温暖而鲜活的博物馆里。”王莉说。
如同穿梭在历史人文的隧道中
每天一大早,热孜瓦古丽·马木提就跟着父亲马木提·赛来打开店门,她将各种各样的铜器在门外摊位上摆好。父亲则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一手拿铜坯,一手执锤,茶壶、铜碗、花瓶……造型别致的铜器在他的反复敲击中成形。过往游客只要看上一眼,都忍不住要进来瞅一瞅、逛一逛。
“我父亲是喀什铜器的第五代传承人,我们这可是90多年的老店了。”热孜瓦古丽·马木提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不只是铜器店。行走在喀什,居民头顶的花帽、手里握着的茶壶、壶嘴倾泻而出的药茶……这些产品,很多都是当地家庭手工制作而成。
“喀什古城的传统,是家家户户都有手艺人,一门手艺能养活一家人。多年的延续与传承,很多手艺都已成为非遗。”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尔说,今天的喀什古城,这些非遗技艺也在开拓创新,影响着更多和更年轻的人群。
玉山江·玉素因的木器就极具代表性。他是喀什传统木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木器制作的技艺,还创新了“烙铁烫花”的工艺。在木勺、木碗、各色乐器以及微缩木质建筑上,他以烙铁为画笔,绘就精美独特的图案,也成为喀什非遗工艺品的一大招牌。
近年来,喀什制定了专门规划,构建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重点对莫尔寺遗址、高台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一批集历史文化考古、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目前,高台民居首开区已经面向社会开放,玉山江·玉素因就在这里开了一家木器工坊。走在高台民居斜斜的小巷里,如同穿梭在历史人文的隧道中,每个门洞都通向一个特色的非遗展览馆。在高台民居原汁原味的土墙院落里,20多个非遗工坊集聚于此。土陶、皮帽、木器、药茶、鞋匠、编织、砖雕……这里既是传承人的工作现场,也是外地游客体验非遗的展览馆。“古城店里卖的是产品,这里展示的是我们的技艺和文化。”玉山江·玉素因说。
通过这种模式,喀什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喀什记忆文化展示区,推介建筑、美食、医药等传统文化。
古城风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在喀什古城,“古丽的家”已经成为知名打卡点,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坐在古丽的院子里,歌声悠扬、舞步热烈,游客们品尝着热茶和果盘,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人们可以坐一坐,享受半日闲暇,也可以住下来,深度体验喀什。
房主沙拉麦提古丽·卡日曾经是喀什古城的讲解员。每天接待上百名游客,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去当地人家里坐坐,看看你们的生活是什么样?”
被问得多了,沙拉麦提古丽·卡日意识到,古城的业态里存在空白。于是,她说服了家里人,打开大门,邀请游客们到自己家里坐坐。
巴亚吉·库地热特的家,门面是货品齐全、琳琅满目的超市,从一旁的楼梯走上去,二楼以上是居住的地方。虽然是新修的,但是建筑风貌和古城一致,繁复的雕花极具特色。“主要是自己家住,亲戚朋友聚会也住得下。”巴亚吉·库地热特说,现在的条件可比以前好太多了。
他说的以前,是喀什古城改造之前。“大家住在老土坯房里,下雨下雪的时候不敢睡太熟,担心雨水会泡坏墙体、雪会压塌房顶。”巴亚吉·库地热特说。
“以前居民居住环境差,房屋抗震能力也弱,老城改造势在必行。”阿地力江·阿布都卡德尔说,2008年以来,国家投入资金进行老城危旧房屋改造,惠及20余万群众。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古城风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建筑风格、历史街区、民俗风情一如既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又一个清晨,阳光再次洒向喀什古城,店铺开门迎客,游客纷至沓来,老人们坐在路边闲话家常,孩子们在街上追逐嬉戏。喀什古城新的一天开始了。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