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3:47:08 来源: sp20241222
很多去过乡村演出的儿童剧演员都有这样的经历:离开时,总有一群孩子追着问“什么时候再来”?由于条件限制,在乡村开展的公益性儿童戏剧演出数量有限,很难满足乡村孩子们的观剧需求。
目前,全国各类儿童剧院团共有几十家。这些院团基本在大城市,其观众主要是城市里的孩子。2023年,全国儿童剧演出场次为5.79万场,票房排名前五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从统计数据看,部分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哈尔滨、西安,票房占比达到所在省份票房的90%以上,场次占比达到全省85%以上。
乡村缺乏儿童戏剧院团,下乡的公益性儿童戏剧演出不足,让很多乡村的孩子难以受到儿童剧艺术的滋养。
一部好的儿童剧,不仅能为孩子们带来欢乐,还能点亮他们成长的心灯,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如何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经常享受儿童剧艺术?过去两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河南省光山县开展了一场乡村儿童艺术实验,不仅把儿童剧送到乡村孩子面前,还把儿童剧留在他们身边,让儿童剧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把儿童剧送到乡村孩子面前
三年前,河南省光山县邀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到该县举办全国性乡村儿童艺术主题活动。光山在哪里?收到邀请,中国儿艺的艺术家们在手机上查了半天。
光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曾是全国贫困县。同时,光山也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5%。这样的地方是否具备举办全国性儿童艺术活动的条件?
带着疑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到光山进行了多次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不要说光山的孩子,就连该县中小学的大多数老师,也基本没看过儿童剧。
中国儿艺的艺术家们心里明白:像光山这样的地方,孩子们太需要儿童剧了。于是,他们决定在光山开展一场以儿童戏剧为切入口的艺术实验,并将其命名为“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这场艺术实验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儿童剧的种子若能在光山生根发芽,那在其他地方也可以。
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于去年夏天举办,中国儿艺联合相关文艺院团为当地的孩子送去近20部剧目40多场演出。今年夏天,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再次来到光山,21部剧目65场演出以及多种儿童戏剧活动轮番上演。两年的艺术嘉年华,创造了“十万人在剧场、四十万人在现场、两百万人在云端”的盛况。
《三个和尚》《白雪公主》《西游记》《小蝌蚪找妈妈》《马兰花》《葫芦娃》《小马过河》《披上狼皮的羊》……一部部儿童剧,像一场场甘霖,洒落在光山的土地上,也洒进当地孩子的心里。
从未看过儿童剧的孩子们,通过这些作品见识了戏剧的魅力,也燃起对艺术的渴望。比如,去年夏天,光山县一小的余婉莹,在家门口观看了儿童剧《三个和尚》。第一次看儿童剧的她,被有趣的故事、现场的欢乐深深吸引,还把《三个和尚》的票根夹在日记本里珍藏至今。每次打开日记本,她都充满遐想:“要是能经常看儿童剧就好了……”
从演给孩子看到教会孩子演
一边是孩子们渴望经常看儿童剧,另一边是一年才有一次的“送戏”活动,而且“送戏”也不是长久之计。怎样才能把儿童剧留在孩子们身边?
按照艺术家们的设计,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这场艺术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地方的“造血能力”。为此,每年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期间,艺术家们在“送戏”同时,还积极帮当地排戏。
去年,中国儿艺为光山创排了两部取材于当地的儿童剧。一部是《少年司马光》,讲述了光山县历史名人司马光成长的故事;另一部是《灯火》,讲述了光山县匡氏八子弟参加红军的革命故事。今年,中国儿艺又把我国首部户外沉浸式儿童剧《兔儿爷》移植到光山。
这三部作品,中国儿艺的艺术家负责编剧和导演,演出则主要由光山当地的孩子们完成。
这些孩子,没有任何戏剧表演经验,有的才上小学二年级,让他们像专业演员那样演戏,谈何容易?
导演跟孩子们说要带领他们围读剧本,有孩子马上问:“什么是剧本?”
导演让孩子们背台词,又有人问:“什么是台词?”
导演跟孩子们说:“第二天的任务是练声。”他们又有了新问题:“什么是练声?”
排练时,孩子们也不知道如何走位,有时演着演着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还有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差,排练过程中,忍不住做些“抠鼻子”“扯衣服”的小动作……
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入戏”,每部剧的主创团队都专门配备了戏剧老师。导演和戏剧老师,从最基本的台词、形体动作入手,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演戏。排戏的过程,也是戏剧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一些演戏的技巧,也熟悉了戏剧创作的流程。
虽然排练过程充满困难,但经过导演、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少年司马光》《灯火》《兔儿爷》最后都立在了舞台上,让光山有了属于自己的儿童剧。目前,这三部作品已在光山演出几十场。今年8月,《少年司马光》《灯火》还受邀进京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登上了首都舞台。
需要更多院团和艺术家加入“播种者”队伍
《少年司马光》《灯火》《兔儿爷》推出后深受欢迎。观看作品的孩子得到了快乐和艺术滋养,参演的孩子则变得更加阳光、开朗、自信。但剧中的孩子演员都是学生,他们无法像专业演员那样放下学业进行常态化演出。他们升学后,这些作品如何继续演下去?
为了让儿童剧的种子在光山生根发芽,《少年司马光》《灯火》《兔儿爷》在创排过程中,均邀请当地学校老师参加创作——《少年司马光》中有1位教师演员,《灯火》中有12位教师演员,《兔儿爷》中也有几位教师演员。有些老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全程参加了观摩学习。
过去两年,在一次次排练和演出中,《少年司马光》《灯火》《兔儿爷》三个剧组,不仅教老师们表演技巧,还带领他们学习灯光、音响、化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当地独立排演三部作品做着准备工作。
如今,儿童剧的种子开始在光山生根发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光山千人以上的学校均开始排演《少年司马光》,当地中学八九年级的学生则在排演《灯火》。
此外,光山一些学校的老师还主动跟中国儿艺的艺术家联系,希望他们提供更多适合当地孩子演出的剧本。有些老师甚至跃跃欲试,打算自己写儿童剧。也许用不了多久,光山每所中小学都能推出自己的儿童剧作品。那时,光山的孩子们看儿童剧、演儿童剧,将从奢望变成日常。
中国儿艺在河南光山开展的这场乡村儿童艺术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项艺术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给当地的孩子们送去很多演出以及帮助当地创排了几部儿童剧作品,更在于探索出专业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路径、新方法。
看到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的成功,多个地方邀请中国儿艺去当地举办类似的活动。当然,仅有中国儿艺的参与是不够的,要把儿童剧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需要更多儿童剧机构和儿童剧工作者加入“播种者”的队伍。
(作者:韩业庭)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