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原创力 提升影响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5-01-08 07:55:18 来源: sp20250108

  图为国家大剧院外景。   杜 凯摄(影像中国)   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当下音乐剧创作要发挥传统歌舞的叙事优势,也要融入新的创意构思、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观众喜爱、市场欢迎的精品佳作

  类型多样的原创、改编和引进音乐剧推动演出市场日渐升温,也促进了音乐剧行业的良性循环。一些音乐剧制作机构根据多样化的接受场景定制剧目,一些驻场演出也在探索“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融合之路,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借鉴先进创作运营模式,近年来,我国音乐剧产业链逐步成熟,剧场经营、剧目制作、经纪业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更大产出效益,推动行业稳步发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李白诗意人生的音乐剧《将进酒》刚刚结束了11个城市的巡演,受到观众欢迎。不久前,首届上海“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与首届“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举办,来自各地的音乐剧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音乐剧发展的新气象。近年来,音乐剧演出市场呈现蓬勃态势,逐渐跨越以引进为主的阶段,发力原创剧目,增强精品意识,市场化探索也颇有成效,成为舞台艺术领域一大亮点。

  丰富题材  创新表达

  曾经,音乐剧市场上受追捧的大多是引进剧目。近年来,本土原创音乐剧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焕发出强劲的创造力。

  随着国风国潮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音乐剧创作者更加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将丰厚历史内涵与创新表达相结合,实现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融会。浙江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南孔》,以“礼”贯穿始终,润物无声地传递家国之思和礼仪之道。清雅的古琴音韵、磅礴的民族舞蹈,辅以舞台上现代简约的光影与传统美学的留白,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情境。作品既深度考量故事年代的美学特点,又以现代审美打破时空距离,让观众走进动人的历史故事。

  同样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剧《将进酒》,展现了饱含情感和智慧的中华诗文之美。面对诗人李白这个大众熟知的人物形象,如何讲出新意?《将进酒》将故事聚焦于青少年李白,注重刻画诗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看到那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少年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舞台上呈现蜀地风土人情,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有观众表示“在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身上看到了盛唐气象”。作品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因而能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找到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让观众与古人共情共鸣,一批颇具青春质感的古代题材音乐剧,受到年轻观众欢迎。《赵氏孤儿》将主题定为“爱的光芒、勇气的光芒、善良的光芒”,以当代视角审视人物的人生选择,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契合当下审美旨趣。《刺秦》探索了“戏曲音乐剧”这一新形式,在非线性叙事中融入京剧念唱、越剧女小生等戏曲元素,强化作品的情节张力。《杨戬》将二郎神和沉香的故事重新整合,人物形象立体多面,让观众在传说故事中观照自我,探寻成长、亲情、青春等人生主题。

  与此同时,一批表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不仅拓展了音乐剧表现领域,而且赋予其新的审美品格。北京歌剧舞剧院近年推出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远方》《理想之城》《亦梦亦真》“奋斗三部曲”,表现的都是当下观众感同身受的火热生活。《在远方》围绕一批快递从业者百折不挠的创业故事展开,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阐发“远方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亦梦亦真》讲述中国信息技术企业坚持不懈创新攻坚,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困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京味儿”音乐剧《南墙计划》关注传统曲艺代际传承,“京韵+布鲁斯”不只是曲风的交融,更象征着代际之间的心灵对话。这些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具有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较好地观照了社会文化心理,以新题材新表达扩大观众覆盖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当下音乐剧创作要发挥传统歌舞的叙事优势,也要融入新的创意构思、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观众喜爱、市场欢迎的精品佳作。

  探索模式  打造生态

  类型多样的原创、改编和引进音乐剧推动演出市场日渐升温,也促进了音乐剧行业的良性循环。一些音乐剧制作机构根据多样化的接受场景定制剧目,一些驻场演出也在探索“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融合之路,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当夜幕低垂,灯光璀璨,上海这座“爱乐之城”便奏响乐章,国风、流行、都市等不同风格的20余部音乐剧交织上演。人们可以探访环人民广场的“演艺大世界”剧场群,来到集合沉浸式小剧场的亚洲大厦,观赏驻演3年多仍一票难求的《阿波罗尼亚》等音乐剧。城区其他地方也有专业剧场上演音乐剧作品。在前滩31演艺中心,改编自经典名著《战争与和平》的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刚刚在这里结束了多达51场的“限时驻演”。

  一般来说,专业剧场长期驻演模式是一个城市演出市场发达程度的试金石。只有观剧人群足够庞大,才能支撑起演出周期以“年”为单位的“长期驻演”模式。研究显示,在演艺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占人口总数5%的观众每年平均观看演出15次以上,贡献了当地30%多的演出票房。与此同时,还需要人口总数5%—35%的观众每年观看5部以上作品,才能支持演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市场空间无限,音乐剧行业有条件有机会走出一条多样发展、多面开花的道路。

  当前,我国音乐剧最普遍的演出模式是专业剧场“定期轮换”、剧场院线“各地巡演”,同时也出现了类似于亚洲大厦这样的“长期驻演”形式。多形态演出模式增加了音乐剧内容的多样化供给,让观众有更多高品质作品可以选择。音乐剧宣传发行方面,“不在看剧,就在看剧路上”的观剧达人,在社交媒体上发挥着音乐剧推广的关键作用。用优秀剧目先赢得5%的资深音乐剧观众的青睐,再吸引更多观众到来,成为当下效果显著的音乐剧推广模式。

  从惯例来看,音乐剧与传统舞台艺术在运营上有较大不同。音乐剧行业往往采取制作人中心制,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提升剧目与受众的匹配度,营造良好的剧场环境,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专业制作人创新探索市场化路径,打通从“工作坊到市场”的通道,优化从创作、制作到运作全产业链的音乐剧生态。借鉴先进创作运营模式,近年来,我国音乐剧产业链逐步成熟,剧场经营、剧目制作、经纪业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更大产出效益,推动行业稳步发展。

  音乐剧的繁荣发展不能依赖单一模式,差异化发展带来更广阔空间。比如,诸多中小型民营戏剧工作室另辟蹊径,明确类型化定位,尝试打造“小而美”的音乐剧新空间,无形中改变着观演关系和戏剧美学,给观众以独特的沉浸式审美感受。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剧场不只是一个观剧的场所,还可以是一处围绕表演艺术建构的生活美学场景,这也意味着,以音乐剧为纽带的文旅融合发展拥有更多可能。

  近年来,我国音乐剧在孵化原创作品、培养创作人才、丰富演出形态、培育观众群体等方面成果显著。我们期待,中国音乐剧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不断精进,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精品需求。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