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1:19:49 来源: sp20241205
近期,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指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需求逐渐多元,一些新业态、新工种、新就业门类应运而生,新的赛道造就了新的岗位,建议大学生对新行业、新职业有所了解和准备。“地域之间的人才供给出现过剩和短缺并存的情况,尤其是新一线城市,例如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的机会依然很多,建议毕业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一线城市,发展好的新一线城市也值得关注。”这一话题迅速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首,引发了超过2亿次阅读。(见3月10日《半月谈》)
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70万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就业问题。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也提出了诸多建议。
一般而言,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质资源,因而诸多年轻人将其视为就业的理想目的地。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需求日益多元,新一线城市逐渐崭露头角,在整体经济实力、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对城市选择保持开放态度,关注一线城市的同时关注新一线城市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或许更为理性。
“不要只看一线城市”背后,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城市竞争力日新月异的态势。诸多新一线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得人才者得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升级“引才抢人”政策,推出先落户再就业、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公益培训等举措。不过,城市要想引才留才,还要有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更细致的就业服务、更公平的竞争机制、更畅通的上升渠道,等等。
稳就业促就业,要在优化服务、重点保障上下功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促就业政策力度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措并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培训和成长的机会,应当成为更多地方努力的方向。
就业,往小说是养家糊口、发挥个人价值,往大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轨迹融合起来。所以,合适的就业或创业机会、土壤,远比在几线城市更重要。青年人要有“我不在繁华中,就创造一片繁华”的信心和勇气。呵护青年的远大抱负,各地要在完善支持政策上下功夫,从渠道拓展、岗位推送、见习培训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让大学生就业之路更顺畅,各地可以也应该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孔德淇(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