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用好关键一招 义乌“换装”记

发布时间:2024-11-22 00:08:22 来源: sp20241122

  临近年关,冬意渐浓。但义乌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这段时间,正值龙年春节用品的出货旺季,各个仓库里打包声持续到半夜。

  对于有着7.5万家经营户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来讲,这样的繁忙,几乎贯穿了全年。12月,义乌正式成为全国首个年快递量超百亿的县级市,每天近3000万件快递,从这里发往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说,他是第一次到义乌,但在南非有很多人关注义乌,世界也离不开义乌。

  中国法国工商会副主席柏纪言说,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义乌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如今,车行义乌,四海大道、五洲大道、阳光大道、春风大道——这些路名里都透露着这座城市联通世界的格局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对义乌的发展十分关心,在浙江工作期间,这是他首个调研的县级市。其后,又连续10多次到访,亲自推动义乌的改革发展。新世纪之初,中国刚刚加入WTO,已经开市近20年的义乌,一下子站上了拥抱世界的新风口。

  “小县城”要干“大事业”,瞄准国际建大市场。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义乌海关展厅里,至今仍保留着一枚磨平了的图章。

  义乌海关的王媛媛说,这是报关单验讫章。当时的现场,报关员平均每人每天要盖两千五百个以上的图章,不到两个月就有这样的一枚,被完全磨平的图章。

  因为审批能力跟不上,不光是这枚磨平的图章。当时义乌还有一个“雪峰路现象”。出口的集装箱检验、封箱全部要靠人工,最多的时候同时有1500个集装箱排队,一堵就要堵到大半夜。

  从2002年到2005年,习近平同志多次到义乌调研,他曾生动形象地打过一个比方: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2006年浙江下发了《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改革。

  当年的这份文件,一次性赋予义乌131项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换上了一套合身的“大衣服”。这让干部和商户们倍感振奋。

  时任义乌市副市长陈秀仙说,这种干劲,这种冲劲,晚上开会了,大家晚上都会睡不着觉,一切都是为了义乌的发展。

  义乌文具协会会长黄昌潮说,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融入脑海里,融到产品里,通过产品走向世界来引领行业。

  抓住改革机遇,干部专班紧盯重大项目立项。原先想都不敢想的双向八车道,大城市才有的高架、快速路,相继在义乌落地。

  2009年,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升格为义乌海关。与此同时,义乌金融业也掀起了一轮“升格”热潮。建行义乌分行成立之后,一口气开了十三个涉外办事窗口。

  时任中国建设银行义乌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黄嘉斌说,跨越非常大,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审批效率很高。城镇化建设,国资国企的改革等等这些方面,可能省行倾注资源更多。

  义乌改革扩权的当年,踩着三轮车创业的第一代商户成松辉,不会一句英语,只是带着计算器,就跑到了非洲闯市场。

  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成松辉说,就这么出去了,只能用哑语、用计算器跟人家谈生意,非常艰辛,义乌人就是敢闯,能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走出去呢?

  学外语,成了大伙儿的迫切需求。义乌市政府牵头找遍了全市,凑齐了28名英语教师,第一次开出了英语夜校。报名的那天,稠州中学操场上站满了中小商户。

  时任义乌稠州中学副校长翁望江回忆,收摊之后,都是拖儿带女全家来的,全坐满,走廊上都挤满的,非常火爆。

  “政府有为,经营户敢闯”,一件大衣服,激活了义乌的改革密码。2006年,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义乌,阐述了如何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在义乌横塘村召开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学习义乌发展经验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联系实际。学习义乌如何立足本地基本实情,秉承地方历史传统,开拓合乎本地特色发展路子的经验,学习义乌如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动群众创造性实践的经验,要把握这个实质。”

  “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习近平同志用12个字为“义乌发展经验”作出了精辟和生动的注解,也更加坚定了义乌不断拓展全球市场的决心。随着出口贸易的连年攀升,义乌作为一个内陆县,通道的瓶颈,被摆上台面。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看准机遇的冯旭斌,随即注册了“天盟”公司,寓意“出天山,达欧盟”,开行义乌始发直达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

  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说,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是开创性的,要把这条路走通,所面临的困难是本身都看得见的。

  一趟跨越亚欧的列车,线路长、途经国家多、小商品监管难,一系列问题摆在了面前。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说,中欧货运班列发展势头良好,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这为义新欧畅行世界,注入了动力。

  随后,义乌铁路口岸成功申报,海关开辟班列通关“绿色通道”,一系列通关便利化举措在义乌先行先试,开放通道上的堵点,被一一打通。

  义乌海关监管二科副科长郑波说,以前一个月一趟班列,到现在一个星期可能发好几趟班列,内心还是非常骄傲。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十年来,这支从义乌出发的“钢铁驼队”,已经辐射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带动义乌进出口总额连年攀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义乌国际商贸城,亲切的关怀让在市场打拼了25年的张吉英很振奋。近两年来,张吉英尝试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铺到了170多个国家,在美国、俄罗斯都有自媒体推广。站上了数字贸易的新风口。但作为第一代商户,如何适应更广阔的市场、更多元的需求,成了新挑战。

  这个月义乌商城集团推出了AI新产品。只要对着镜头录一段视频,就能转化成36种语言,这可解决了张吉英的燃眉之急。

  义乌小商品城大数据公司新媒体运营经理张亚芳说,我们的数字化改革,将AI技术应用到各领域,助力义乌市场的经营户更好地与全球做生意。

  现在的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国际枢纽港、铁路综合枢纽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数字支付、智慧物流、跨境金融,一系列创新应用,让义乌的改革有了一件更大、更时尚的“新衣服”。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金杨华说,义乌这个地方,城市不大。但是它跟新加坡、跟纽约,功能的发挥是一样的。服务国家国际贸易战略全局,这是一件“大衣服”。

  改革路上,不断“换装”的义乌,正加速成长。如今的义乌,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常住人员1.5万人,每年入境流动人员超过55万人。

  约旦商人穆罕奈德,扎根义乌22年。他的餐馆越开越大,70多名员工有不少都是外国人。穆罕奈德给自己的餐厅起了个名字“贝迪”,在阿拉伯语中就是“我家”的意思。他说,义乌就是他的家。

  (中国蓝新闻记者 杨川源 杨柯 王西 谢熙瑶 桑海斌 义乌台)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