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古典音乐节,如何作出“青春态”?

发布时间:2024-11-15 01:03:48 来源: sp20241115

  2023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专访艺术总监及团队揭秘节目策划及运营思路

  25岁古典音乐节,如何作出“青春态”?

  2023年举办的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日前闭幕,在为期24天的28场多类型演出中,音乐节倡导的“共未来”主题向观众作出了清晰的艺术诠释。经过一年延期举办后,回归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同时交出了一份“创办25年的音乐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答卷,在人们早已习惯剧院日常演出、交响乐团常规音乐季演出的文化消费背景下,这个老牌音乐季品牌究竟该如何作出不同,吸引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与她的团队经过一整年的思考,给出了答案:“音乐、青春、未来、态度这四个关键词,是我们对属于这一代人的音乐节下的定义。”

  呈现青年音乐家的“无限可能”

  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夏秋交替的时节,北京的音乐爱好者都能看到国际知名乐团、音乐家带来的新作,本土音乐家的“绝活”。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掀起了一阵建设剧院与音乐厅的浪潮,彻底改变了以前音乐演出无处举办的境地;中国爱乐乐团于2000年成立并推行职业化,随后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也纷纷开启自己的职业化道路……在演出频率越来越密集、交响乐团运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一个古典音乐节该如何呈现新面貌?艺术总监邹爽觉得,在2023年首要呈现的是一种青春的面貌:“古典音乐从来不是,也绝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音乐,只要想到有那么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其实都是出自青年时代的作曲家之手,就不应当有此误解。”

  从2023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编排上,就能窥见音乐节对青春的重新定义——邹野全新创作的《聆听刘天华》致敬音乐传习所的先驱,所传递出的勃勃英气指引今日的青年人前行;由青年艺术家领衔打造、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呈现了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最天马行空的想象遇到当代青年人的张扬个性后,会有什么样的火花;青年中提琴家、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梅第扬首次与他在柏林的“同事”们一同回家,在他的BMF首秀上展示了中提琴这件冷门独奏乐器的强大表现力;此外还有青年钢琴家张浩天,以一场古典音乐与数字艺术相结合的音乐会引领BMF进入NFT时代……他们通过一场场音乐演出诠释了年轻人拥有“无限可能”。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目前唯一一个坚持每年为青年音乐家颁奖的国内古典音乐节,其设置的BMF青年音乐家奖于2017年创办,此后的每一年音乐节都在努力支持中国青年音乐家登台,助力他们迅速成长,到目前为止,只有琉森音乐节(青年艺术家奖)、萨尔茨堡音乐节(青年指挥家奖)等少数国际知名音乐节创办了类似奖项。在本届音乐节中,也能看到这些获奖年轻人成长中的“不设限”,如本届BMF青年音乐家、天才华人爵士歌手林冰,在十月为北京观众呈现了其古典音乐背景与爵士乐天赋完美融合的风格;还有指挥马勒基金会节日乐团与新古典室内乐团联合组成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乐团”,以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为音乐节收官的青年指挥家金郁矿,自从数年前他所创建的新古典室内乐团摘得BMF青年音乐家奖后,此次登台展现了其艺术技艺上的迅速成长。

  用作品表达大众关注的“生活议题”

  除呈现古典音乐的专业性和年轻一代的新面貌外,北京国际音乐节还在思考,如何借由作品去表达大众关注的生活议题。本届音乐节中的《田园星球》演出先给出了一个答案。迎来新任音乐总监黄屹后,首次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广州交响乐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殊荣,此次他们携手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带来了《田园星球》中国首演。在演出中,每名观众可以用手机APP参与演出,每个观众的选择都会影响这部剧的结局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这其实是在向每名观众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这个蓝色的田园星球究竟会何去何从,其实是源自每个人的选择。选择乐观地面对未来,并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正是我们的态度。”北京国际音乐节策划团队表示。

  同样探讨这类命题的还有新版贝拉·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城堡》,经典的友情故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了新的解读——当我们越明确自己的目的,越明确自己想如何投资自己的时间,就越可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际关系网络,形成适合自己的友情经验。还有作曲家郝维亚的中国首部科幻歌剧《七日》,其以半舞台的形式作为一个未来异空间,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的时代,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为切入点,用歌剧表演形式引起讨论,作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思考。

  要推出更多属于未来态度的作品

  即便2023年有了新的主题延展,但邹爽及她的团队回归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内核,认为音乐节终究还是要围绕着音乐进行,一切也都应该是为音乐服务,“‘名家名团’模式是基础配置,在演出策划上我们应该大胆地寻求突破,要让新锐的、跨界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节目出现在音乐节的舞台上。”

  所以在2023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除了能看到钢琴家斯蒂芬·霍夫的独奏音乐会、谭盾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带来的武侠三部曲、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刘索拉《大闹天宫》等系列名家高水平的演出,还有来自欧洲的马勒基金会节日乐团的音乐家们与来自中国的新古典室内乐团的音乐家们坐在一起,分别由英国指挥家约翰·华纳与中国指挥家金郁矿指挥演出,用音乐联系世界,一起“共未来”。在海顿的《月亮的世界》舞台上,导演易立明打造出超时空概念舞台空间,将古典艺术与未来艺术相拼接,将音乐、戏剧和舞台美术的融合发挥到极致。青年钢琴家张浩天带来的古典音乐×数字艺术钢琴独奏音乐会中,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本场音乐会首次发布了数字艺术收藏品,张浩天、数字艺术家DaDa(笪秋焱)、艺术总监任冬生与现场观众一起互动,彻底颠覆了音乐会体验,也诠释了数字艺术、区块链、非同质化代币……这些新潮的概念,到底与古典音乐有什么关系?

  回望已结束的音乐节,开启规划未来的北京国际音乐节,邹爽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艺术机构,我们要将音乐节带到更多的年轻人身边,通过青年音乐家集结的热情,打破传统的观演模式,将音乐进一步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多融入古典音乐文化的途径;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激发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展开前沿思维想象的音乐创作,为更多的青年才俊提供机会,推出更多属于未来态度的作品,用青年集结的音乐力量向世界发声。”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偲妮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