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4:09:11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北京7月18日电(韦香惠)养老问题事关民生大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资料图:广东韶关农村的互助养老探索。年轻人助老+老年人互助
探索低成本高效能服务体系
今年48岁的伍兵是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柏林村的一名村民。2021年,他加入当地助老员队伍。
乡村助老员是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工作者。他们多为当地中青年,经过专业培训后,为当地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情感陪伴和心理慰藉等服务。
在伍兵看来,老人们真正的需求并不是钱和物,而是陪伴与沟通。助老员的经历让伍兵对村民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22年,伍兵当选澄江镇人大代表。在他的号召下,现在村里形成一种主动为老人服务、大家互帮互助的氛围。
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常年深耕社会养老公益事业。她认为,低成本、高效能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尤为重要。
她指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旨在构建一个自我循环、相互支持的养老体系。在这种模式下,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可以参与社区服务,如照料行动不便的同龄人,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身体活动和社会交往,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
图为伍兵在帮助老人干活 受访者供图“旅居+互助”
激发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内在动力
今年6月,民政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21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可以依托有条件的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开办老年食堂、设置老年助餐点,探索邻里互助、设立“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开展助餐服务。
围绕老年人周边建设施、促服务,力争不出村、不离乡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资料图:“跨城养老”正流行,京津老人河北安享晚年 中新社 发 刘向 摄例如,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汤三村的“乡下养老”模式,通过农家乐形式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休闲养老服务;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杨家村的“养老示范户”则通过家庭寄养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这些“旅居+互助”的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选择,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据悉,目前,全国农村敬老院共1.6万个,床位168.1万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逐步形成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建设农村医养阵地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老年人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老年人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资料图:医务人员正为健康养护中心入住老人测量血压。 中新社 发 刘向 摄打通农村养老“毛细血管”,还需进一步将医疗和养老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试点建设,由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形成医养结合服务圈,满足失能失智、空巢老人的养老、就医、康复等需求,让农村养老更有“医”靠。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走出了一条“村卫生室+幸福院”农村医养新模式,将村卫生室和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为村内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延伸,由医疗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确保老年人享有尊严和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离不开那些深深植根于乡村、与村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养老服务提供者。通过支持这些本土化、接地气的服务机构,确保养老服务网络的覆盖面更广、服务更贴心,真正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普及与优化。(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