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7:42:26 来源: sp20241128
1971年4月10日,当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康妮·斯威里斯从香港步行进入中国内地时,既兴奋又紧张。她边走边用相机抓拍了一张照片,因按下快门时手有些抖,拍得有些模糊。她至今珍藏着这张照片。
彼时,应中国政府邀请,由康妮等15人组成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从这一历史性访问开始,小小乒乓球撞开了中美重新交往的大门,开启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佳话。
如今,年青一代跨太平洋“以球会友”,重温“破冰之旅”,续写中美人民半个多世纪的“乒乓友谊”新篇。
“兴奋又紧张”的破冰之旅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发表演讲,提到了1971年“乒乓外交”的破冰之旅,并指出,“是时代潮流让我们走向彼此,是共同利益让中美超越分歧,是人民愿望让两国打破坚冰”。
“记得我们得知受邀去中国访问的消息,我真是很兴奋,也有些紧张。”康妮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家里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回忆。
当时,23岁的康妮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其间,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误搭中国队大巴,中国乒乓名将庄则栋与他友好互动。双方这次意外接触立即引起外界关注。此后,中国领导人作出决策,中方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
康妮说,她当时访华所用护照至今由美国外交国家博物馆保存。那个年代,在美国公民的护照上,中国被列为不能访问的国家之一。特事特办,美国官员“用黑色马克笔将‘中国’(从不可访问国家名单中)涂掉”。看似轻轻的“一笔”,却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破冰之旅”必须闯过的重要一关。
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运动员举行了表演赛。康妮告诉记者,中国队实力远在美国队之上,“他们本可以两三个球就轻松打败我们”。然而,面对首都体育馆1.8万名观众,中国队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与美国队打得有来有回,双方球技都得到充分展示。
康妮还特别回忆了一个细节:周恩来总理问美方乒乓球代表团还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美方团长立即回答“有”,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只听美方团长接着说“你们给我们太多好吃的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1971年4月17日,康妮一行结束访华之旅,带回美国的是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正式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同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回访美国,并在白宫受到尼克松接见。
1972年4月,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看台上的美国朋友们举着用中文写的标语牌,热情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
康妮的丈夫戴尔·斯威里斯同为美国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参与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接待工作。他回忆说,当时两国运动员同乘一架飞机、同住一家酒店,切磋乒乓球技战术,出席各种活动,“他们有机会充分了解美国是什么样,我们双方在场上场下都非常愉快,收获了共同的回忆”。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也是当年美方接待成员之一。她对记者回忆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双方都充满热情。”
在中美“乒乓外交”一来一往的开篇里,面对面交流加深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理解,也拉近了心灵距离。
“无关输赢”的青春友谊
2024年1月7日,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照片构图同康妮一行53年前访华时在长城上的留影几乎一样。
“我们爬了长城,并像他们一样拍了合影,以这种方式重温历史。”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学校乒乓球俱乐部主席吕洁说。
2024年1月7日,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代表团在长城合影。(受访者供图)
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斯蒂芬·马尔说,“乒乓外交”是美中关系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希望能借此次访华之机,让年轻人“完整重温”1971年“乒乓外交”之旅。“对每一名关心美中关系的学生来说,回溯历史非常重要。”他说。
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代表团先后到访香港、北京和上海,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以球会友”,续写“乒乓友谊”。
在清华大学,两校学生混合配对进行双打比赛。在马尔看来,这种“无关输赢,只为友谊”的比赛形式是对“乒乓外交”精神和美中人民友谊的致敬与传承。
“这种友谊赛更强调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清华大学大四学生于宏博参与了那次乒乓球比赛。他说,两国青年在赛场上交流球技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在赛场外交流各自大学生活和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我们更好地互相了解”。
中国朋友的热情友好让美国高校师生们难以忘怀。马尔说,在华期间的欢声笑语和中国学生对促进两国友谊的热忱,都“牢牢印刻在我们心中”。
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前不久,北京大学乒乓球队应邀访问美国华盛顿、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地,并参加了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和一系列中美“乒乓外交”纪念活动。
20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教练、前世界冠军刘伟(中)在2023年美国乒乓球公开赛中指导队员。
“在洛杉矶比赛时,我的右手受伤流血了,美国观众一直给我加油,一位美国队员满场帮我找药。”北京大学乒乓球队员宫铭泽说,“我带伤打赢了比赛后,很多美国观众都为我欢呼,赛后还来同我击掌,让我感觉特别温暖。”
在旧金山的比赛后,戴尔上前搂住宫铭泽的肩膀,称赞他“打得特别好”。宫铭泽举起手机,几名中国青年与戴尔、康妮自拍留念。
2023年12月15日,在美国弗里蒙特,两国参与者在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纪念活动上合影。
跨太平洋的一次次握手,体育是彼此的共同语言之一,温暖、热情是彼此的深刻印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历史瞬间的定格,成为今天的鲜活画面。
让“乒乓外交”的故事传承下去
2023年12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市会展中心,上百张乒乓球台排开,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如火如荼。
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教练、前世界冠军刘伟率队参赛。2006年,她曾作为北大乒乓球代表团成员访美参赛,参与了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纪念活动。近日,她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时隔十多年,如今在美国打乒乓球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会讲中文的人越来越多。
2023年12月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世界冠军刘伟(右一)、丁宁(前左一)等与戴尔·斯威里斯(右二)及美国乒乓球爱好者一起切磋球艺。
康妮和戴尔夫妇也参加了这一赛事。“乒乓球是桥梁,让不同社群的人们了解彼此、了解世界,我完全认同这一点。”戴尔说,通过乒乓球,他不仅认识了老一辈中国国手,又同刘伟等人成了朋友,期待中美两国能实现更多高校之间持续互访,让“乒乓外交”的历史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无论是复信美国“老朋友”,还是面向美国友好人士发表演讲,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美关系史是一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过去靠人民书写,未来更要靠人民创造。
在与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的互动中,清华大学学生陶昶加深了对“乒乓外交”历史的了解,认为求同存异、互利共赢是“乒乓友谊”所蕴含的智慧,“中美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有多少共同点,更在于我们可以就不同点去沟通、去磨合”。
2023年12月16日,康妮·斯威里斯(中)参加2023年美国乒乓球公开赛老年组女子双打比赛。
投身美中关系工作已半个世纪的白莉娟说:“现在重拾人文交流的意义比以往更为重要。”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井泉认为,体育始终是中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之一,“相信中美之间将涌现更多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
已年逾古稀的康妮动情地说,她和丈夫将以毕生精力加深美国人对“乒乓外交”的理解,推动年青一代续写“乒乓友谊”的新故事。她表示,期盼美中两国能“拿出勇气”,“义无反顾地”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只要保持交流,就能消除障碍”。
(责编:艾雯、刘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