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0:50:55 来源: sp20241215
12月23日,智能传播与国际传媒能力建设论坛暨《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在杭州举办。本次论坛分为《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和智能传播与国际传媒能力建设论坛两个阶段。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李文冰指出,此次会议是学科前沿成果的交流,是思想和灵感的碰撞。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时,进一步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明在数字时代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重要的时代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指出,即将发布的《智能媒体发展报告 (2023)》,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前瞻思考和辛勤耕耘。近年来,智能媒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和持续创新,不仅在信息传播、社交互动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医疗、教育、自动驾驶等领域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智能媒体给舆论生态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3)》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报告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代表课题组做了“迭代升级、全域赋能: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新路向”的总报告,介绍了本年度智能媒体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共分为总报告、政策篇、热点篇、行业篇、产业篇、国际篇6个篇章,共计18篇报告。报告从外部驱动力、热点聚焦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智能媒体发展进行全面盘点和深度洞察,提炼智能媒体发展的“新机遇”、“新热点”和“新问题”。“新机遇”揭示国内外政策赋能与技术迭代对智能媒体发展产生的驱动力。“新热点”分析智能媒体发展的流向和主潮,包括短视频、虚拟数字人、数字版权、ChatGPT、数字助老、残障人群智能媒体无障碍应用、数字劳动、计算广告、智能媒体产业投融资以及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智能媒体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议题。“新问题”主要关注智能媒体带来的伦理与版权保护困境等。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可以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条路径,分别从个人视角、社会视角、文化研究及政治经济学等面向,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行路径。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认为,国际传播不能陷入“传播决定论”的误区,要正确处理“说与做”“特与共”“内与外”的关系。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分别以数据、推荐算法、智能内容生产为核心切入点,探讨智能传播变革的认知框架与影响力竞争以及大模型话语权竞争,指出应有策略、有系统地训练国内外大模型,从而驱使其产生更多可服务于国际传播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认为,媒介和知识生产的过程包括知识传播的渠道和中介,媒介对知识格式的影响与对知识的重新组织,智能主体的知识生产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殷乐从传播模式、具身实践、认同机制、践行路径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媒介作为信使角色在传播中发生的改变,以及媒介物质性的凸显现象。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强调,探讨“领袖城市”的特征和影响机制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崔波从挑战、框架、路径三方面展开介绍,强调必须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将中国数字版权贸易新知识的提供提升至理论创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全球数字版权贸易理论版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