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3:46:02 来源: sp20241215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特稿:原来,这才是真实的非洲
新华社记者杨臻 刘品然
广袤的草原、野性的狮群,简陋的茅屋、饥饿的儿童,可怕的疫病、部族的冲突。在西方媒体长期灌输渲染下,这些情景构成世界上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
然而,拥有超过14亿人口、约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非洲,孕育着上千个不同文化习俗的民族和50多个不同特点的国家,有多样的气候、地理和历史,有挑战、有发展、有进步。只有深入了解非洲,才能打破陈见和误解,真正认识这个充满生机的多元大陆。
“傲慢与偏见”
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在招聘该报肯尼亚内罗毕分社社长的一则信息中这样写道,“北至苏丹沙漠和海盗出没的非洲之角海域,南至刚果森林和坦桑尼亚海岸”,这一职位将拥有广泛的报道机会。这里有“恐怖主义、资源争夺等新闻线索”,还能以“意料之外的故事来取悦我们的读者”。
“这完全表明了他们(《纽约时报》)希望从非洲得到什么样的故事。”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副教授肯·奥帕洛评论道。
肯尼亚已故作家比尼亚万加·瓦伊纳伊纳20多年前的观点,至今仍不过时。他在《如何来写非洲》一书中曾这样讥讽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这片大陆的陈词滥调:“不管是封面还是插图,你的书里绝不能有一张穿着体面的非洲人照片……AK-47步枪、凸出的肋骨、裸露的胸口,这些元素才是你该使用的。”
西方叙事中的非洲场景也许并非完全虚构,但问题在于过于片面、以偏概全。关于非洲的简单化、奇观化的影像文字被西方媒体和文艺作品经年累月地反复传播,不断加深人们对非洲的误解和偏见。
在西方视角下,贫困、冲突和疾病是与非洲“强关联”的主题,而对于非洲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进步,西方社会习惯性视而不见。正如巴勒斯坦作家穆里德·巴尔古提所言,想要剥夺一群人的权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述关于他们的故事,但是从故事的“第二部分”开始讲起。
西方的叙事手法正是如此,不遗余力地聚焦非洲国家的困境与问题,却很少追溯现实背后的历史与根源。
历史上,西方对非洲进行了数百年残酷的殖民统治、奴隶贸易和资源掠夺,剥夺了非洲人的权利和尊严,打断了非洲自主发展的历史进程,让非洲大陆陷入痛苦和灾难。在加纳新闻网总编辑罗杰·阿加纳看来,西方对非洲的“傲慢与偏见”与大部分非洲国家在全球经济和话语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历史。
多元与创新
今天的非洲充满多元魅力。从金融创新到清洁能源,从数字产业到音乐文学,非洲正在以其独特的智慧给世界带来惊喜。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移动支付17年前就在肯尼亚出现。肯尼亚萨法利通信公司2007年推出基于手机的M-Pesa移动支付系统,该系统在使用时不需要智能手机平台和高速网络支持,仅凭发送短信就能实现实时转账或支付。M-Pesa目前已是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还被推广至印度、罗马尼亚等非洲以外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实现“逆向创新”的经典案例。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一些非洲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非洲能源展望》报告显示,肯尼亚2021年可再生能源占其发电和消费总量的近90%,这一比例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
非洲金融领域数字化创新也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20年,非洲已有超过500家金融科技数字化创新企业,南非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肯尼亚内罗毕、尼日利亚拉各斯已进入全球前100名金融科技系统创新城市名单。
音乐是非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以尼日利亚“非洲节拍”(Afrobeats)等为代表的非洲音乐已走出这片大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风格之一。全球最大流媒体公司Spotify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非洲节拍”风格歌曲在该平台的播放量超过130亿次,比2017年的播放量增长约500%。尼日利亚歌手雷玛、加纳歌手格雷戈里·纽曼等非洲音乐人屡屡斩获国际音乐奖项。
非洲作家也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在全球文坛独树一帜。瓦伊纳伊纳和尼日利亚作家希玛曼达·阿迪奇已享誉世界,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扩大了非洲文学在全球的影响力。非洲作家对后殖民时代、社会平等等议题的所思所想,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非洲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自立与自强
在非洲,城市街头飞驰的摩托车是一道独特风景。摩托车是非洲不少城市中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也是许多普通人的生计来源。
从摩托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可以一窥非洲社会的现实: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电商异军突起;人口结构年轻,但就业机会有限……在这样的现实下,摩托车成了解决一系列发展问题的暂时答案。
摩西·奥蒂诺是内罗毕的一名摩托车骑手。从清晨到深夜,他骑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一份份订单奔忙。在肯尼亚和整个非洲,无数的“奥蒂诺们”这样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为了他们各自的梦想。
奥蒂诺告诉记者:“我不想这辈子只做骑手,我的梦想是先买一辆小车,以后再换一辆大车,把业务做大做强。”这既是一个普通非洲人对通过勤劳努力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也是非洲国家不断寻求发展自强的缩影。
博茨瓦纳在1966年独立时是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如今,首都哈博罗内干净整洁,树木成荫,现代购物中心与传统市集商贩并存,充满生机与活力。依靠“钻石经济”,该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被誉为非洲“小康之国”。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博茨瓦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万美元。
博茨瓦纳没有陷入“资源陷阱”,得益于其有力的国家治理和经济政策。政府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制定十多个国家级发展计划,实现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凭借稳定的政局、良好的治安和高效廉洁的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屠杀中浴血重生的卢旺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至2019年的十年间,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2008年,基加利成为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非洲城市。
得益于各项改革措施和发展计划,坦桑尼亚近年来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经济逆势复苏并实现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该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据该机构近期公布的预测,2024年坦桑尼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5.4%。
团结与作为
非洲在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既来自西方殖民历史的遗祸,也来自当下西方主导的不公平国际治理体系给非洲国家造成的结构性困境。
比如,非洲碳排放少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应对环境问题,为此需要大量资金。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非洲国家的融资成本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为此,非洲国家近年来在多个国际场合奔走,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它们所遭遇的“系统性不公”。
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但至今仍未兑现。
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融资可持续——对众多非洲国家来说,三者似乎最多得其二。何以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是摆在非洲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即便如此,困境并未束缚非洲发展自强的梦想和脚步。当前,“全球南方”群体性觉醒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新趋势,作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的非洲,正向着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方向迈进。
2013年,非洲联盟发起跨越半个世纪的非洲发展蓝图《2063年议程》。今年2月,非盟轮值主席、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表示,非盟将致力于激发非洲大陆潜力,继续加强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业生产能力等,推进议程第二个十年计划顺利实施。
去年6月,南非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和特使组成的非洲和平代表团先后到访乌克兰和俄罗斯,提出有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方案;今年1月,埃及、埃塞俄比亚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展现非洲国家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坚定支持。
非盟长期致力于推动非洲国家在涉及集体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去年9月,非盟受邀加入二十国集团,使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非盟领导人表示,非洲需要的是公平参与到二十国集团中,解决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37届非盟首脑会议上,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长塞拉西表示,非盟作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可以更好地代表非洲大陆发声,有助于提升非洲在全球舞台上的发言权。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说,非盟应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并继续为非洲大陆的优先事项发声。
中国作为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非洲走向团结自强的过程中始终相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下,中非务实合作持续走深走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将规划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助力中非携手奔赴现代化新征程。
在非洲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有无数精彩故事值得被讲述、被聆听。是时候摒弃刻板印象,重新认识一个活力多元、发展自强的非洲了。
(责编:曹欣悦、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