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文化中国行)

发布时间:2024-12-25 00:30:48 来源: sp20241225

  俯瞰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陈锡铭摄(人民视觉)

  在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南,古建老宅按照“修旧如故”方式保护修缮,既延续风貌肌理,也保留时代气息;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游船串起了两岸珍珠般散落的运河遗迹,重点文物与传统民居分级分类活化利用,实现可持续改造;苏州平江路上,居民在老街区生活便利,成为“活着”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更具底蕴;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激发活力。近日,记者走访江苏代表性古建筑老街区,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让居住在老街老宅中的居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也成为城市发展不竭的文化源泉。

  修旧如故  记录历史

  南京市老城南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三条营18及20号古建,许多南京人都很熟悉——这便是“积善堂”。

  这是一处南京传统民居中典型的多进穿堂庭院式建筑群,共有二路七进,占地4500多平方米,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正房,中间以回廊连缀,临街房屋下方以青条石铺地。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李建波介绍,“老门东”(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浓缩地”,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因为战火和使用材质等原因,许多建筑珍贵又脆弱。2009年,南京以“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为方针,对“老门东”进行保护修缮。

  修缮的第一步,是要保留建筑风貌的最大特色:青砖灰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李建波介绍,从2012年到2014年,南京市秦淮区规划部门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老城南100处保存完整、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其铺地、门窗、梁柱等各个部件的色彩、尺寸、样式,进行定量测绘并横向对比,列出适应性取值范围,编撰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修缮技术图集,作为“修旧如故”的参考指南。

  “修复院墙的青砖,有一部分是用其自身留存的,有一部分是从周边地区‘淘’来的同时期老材料,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采用老工艺烧制而成的新材料。”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修缮项目负责人黄洁告诉记者,就像老师傅在修复文物时要“留白”一样,老街古建的修复并不是“仿古”甚至“以假乱真”,而是通过“留痕”,保存其历史进程中的信息。

  李建波介绍,近年来,南京从物质空间和居民两个角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分类分级  活化利用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在无锡穿城而过。适逢周末,游客涌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乘游船泛舟古运河——这条游船线将两岸历史文化遗迹串珠成链。

  无锡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阮夕清介绍,总面积47.74公顷的街区,仍保留着传统“一河两街”的空间格局,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不可移动文物6处,历史建筑60处,是江南文化的活态见证。

  2007年,在建筑学泰斗吴良镛院士的指导下,街区制定“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原则,对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引入符合保护要求和发展需要的业态,让运河街巷活起来、火起来。

  “明代开始,运河两岸窑业发达,鼎盛时期共有100多座砖瓦窑,为北京故宫和南京明城墙供应城墙砖。2013年,窑群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梁溪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敏磊介绍。

  2008年,街区选取了3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修建了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古窑文化及砖瓦的制作流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采取分级分类活化利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文化传承与展示为主,传统民居合理利用,让“保与用”实现良性循环。

  街区中的钱少卿老宅,融合传统江南建筑意境与现代设计理念,维持建筑外观原貌不变,同时,充分利用内部空间,运用光影变化等艺术手段,塑造出雅致诗意的氛围,既推动了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也助力了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性。

  民生改善  生活便捷

  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延续着“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还保存下众多珍贵遗存。它是“活着”的遗产,这里生活着1.1万居民,是古城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10多年前,我们还在用吊桶取井水、用浴桶洗澡、用煤炉做饭。”家住钮家巷的68岁居民高继国一家三口长期挤在28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随着年龄渐大,他舍不得搬离老宅,又迫切希望尽快改善生活条件。

  “历史街巷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是一体两面。居民的生活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常常可以看到游客走进弄堂与老人聊天、拍照。”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认为,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同样应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高继国经历了“一块匾、一只桶、一口井、一根线”的更新过程——2002年,苏州市启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他家修缮翻新成40多平方米的空间;2012年,姑苏区启动城市居民家庭改厕工程,新建的卫生间只有2平方米,却做到了干湿分离;2015年,古井老井治理开始,河道水质变得更加清澈;2018年,钮家巷社区实施架空线整治和入地工程,存在隐患的“空中蜘蛛网”不见了……

  如今,高继国家中有单独的水表、电表,方便的自来水,现代化的厨具,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这几年,街区已建成“一刻钟生活圈”:社区新建了为老服务中心,不仅可以测量血压血糖,还能送饭上门;马路对面的双塔市集提档升级后,买菜购物、小修小补有了一站式去处;去年新开的仁恒仓街综合商业体为周边居民提供了200多个优惠停车位。

  高继国今年上初一的外孙女溪溪每天放学后都到外公家写作业,她也在街区找到了课余活动新空间——大儒巷38号平江文化中心里,有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体验活动,还有与苏州图书馆通借通还的“鸿儒书房”。离家不到5分钟路程,就是她和同学常逛的评弹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状元博物馆还是学校给学生举办10岁生日礼的地方……

  “在如今的历史街区,我们一家人都找到了幸福感。”高继国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4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