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30:15 来源: sp20241221
今年,商业航天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山东、海南等地纷纷推出计划与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发力航天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建设。商业航天市场有多大?各地发展商业航天有何优势?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形成南箭北星布局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策源地和主阵地。自2015年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以来,经过近十年努力,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最为全面、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商业航天的重要性上升到新高度。未来,北京市将全力把握商业航天产业新发展机遇,带动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造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高地。
2021年,北京市发布全国首份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随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区、大兴区陆续发布区级政策。2024年,北京市、区两级连续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等多份商业航天专项政策文件,在星箭研制、关键技术攻关、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先行先试、产品示范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北京商业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首创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政策,现已连续4年实施补贴,支持了数十个项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市将积极出台新的商业航天产业政策,不断丰富支持手段,重点支持航天科技资源向商业航天倾斜。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企业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地面设备制造、运营与应用服务全部环节,产业链独具特色,形成了“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集聚商业火箭研发制造企业,形成“南箭”产业集群;海淀区集聚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形成“北星”产业集群。
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北京市将继续发挥好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做强“南箭北星”的同时,辐射带动其他各区,形成全市产业协作互补格局,并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京雄空天信息廊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着力打造“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涵盖共性技术研发、共享航天试验、共享航天制造等,帮助商业航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降低科研生产成本。海淀区将积极打造“星谷”产业空间品牌,依托中国航天城区位优势,新建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卫星小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布局。
近年来,北京市培育了银河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余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上述企业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多项创新成果。据了解,北京市将坚持企业主体,持续做好商业航天企业培育;将以先行先试方式支持民营企业低轨卫星出口,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将支持企业高质量星座建设,鼓励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商业星座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空间基础设施。
推动商业发射场建设
本报记者 潘世鹏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不断提升,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7月6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迈入了新阶段。该发射场将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国民商运载火箭发射能力,并助力海南服务和融入航天强国战略、主动拥抱航天产业变革新浪潮。
目前,我国已经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4个航天发射场,为何还要在海南文昌建设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位于北纬19度左右,低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发射能省下更多燃料,同型号火箭的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提升10%—15%。也正因此,文昌发射场是当前我国唯一能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的航天基地。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发射场建设首先在发射方面要有较强的能力,其次要成本低。卫星组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卫星组网需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两个工位都按照每年发射16次设计,形成发射能力后将有较高发射效率。
据了解,2016年以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先后执行了“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天宫”建造、“天舟”穿梭等任务。为助力航天产业发展,海南省文昌市也以航天“三链”为抓手、以航天“IP”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支柱,加快推动发射区、旅游区、高新区“三区”联动发展,壮大航天、旅游等产业,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表示,今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领域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文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政策以及航天产业发展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不仅拥有稀缺的航天发射场资源,还有自贸港政策加持,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打造全产业生态链
本报记者 王金虎
航空航天产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山东省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聚力打造全产业生态链条。
目前,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加快融合,初步形成了涵盖火箭、卫星、无人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海上发射平台建设、空天数据应用、关键材料、检测维修等细分行业形成比较优势。
济南高新区在空天信息产业布局之初,便深入剖析国内产业动态,精准识别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精心策划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蓝图。依托已构建的卫星星座网络,绘制了详尽的产业地图,并依图而行,围绕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进行建链、延链、补链,积极引进和培育项目,努力构建健全的产业生态系统。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松介绍,目前,济南高新区已经先后引进济钢卫星、智星空间、飞索航天等项目,推动卫星平台及载荷研发、卫星总装、卫星测试、卫星运营等在内的卫星产业链在济南高新区初步形成。
济南高新区投资促进部副部长王磊表示,近年来,济南高新区积极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在科技研发、星座建设、人才培养、卫星应用及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济南高新区拥有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60余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山东烟台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发射试验。以此为契机,山东烟台市于当年6月9日,启动了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高中前介绍,东方航天港锚定“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将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东方航天港招引集聚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约271亿元,已成功保障我国10次57颗卫星海上发射任务。
国企在产业机遇面前也不甘落后。自2019年以来,济钢集团有限公司抢抓国家鼓励前瞻谋划布局空天产业的契机,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成立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现改名“济钢空天”),开启了空天产业发展征程,积极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据了解,在产业发展方面,济钢先后孵化了济钢空天、时代低空、飒铂智能、山东微波电真空等12家空天信息领域业务公司。
我国商业航天多数民营航天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多数项目整体投资额度、融资额度较大,但产生经济效益较慢。针对这一发展难点,刘松表示,济南高新区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政策环境、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管委会+公司”“基金+基地”联合招商机制,通过举办空天信息产业资本招商路演活动等方式,推动空天信息领域企业与投资机构精准对接,为企业落地提供融资保障。(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