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合”美美:上合组织推动中外农业合作“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12-05 08:43:24 来源: sp20241205

6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右)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当地专家调查小麦苗情。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6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右)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当地专家调查小麦苗情。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西安7月4日电(记者张晨光、姚友明、魏梦佳)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中亚地图。每到过一个地方,他都会在地图相应的位置打上标记。“我已经去过哈萨克斯坦的10个地方。”张正茂说。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粮食出口的重要市场。2017年,张正茂第一次来到哈萨克斯坦,参加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的实施。

张正茂说,哈萨克斯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适宜种植小麦,但当地小麦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不足,而中方在这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中哈双方优势的互补性让合作水到渠成。”

为培育更加适合在哈萨克斯坦种植的品种,张正茂的团队与甘肃、新疆等地的育种单位合作,采用异地穿梭育种方法,进行多生态区鉴定选择。“经过试验,我们优选的品种在穗粒数、千粒重和饱满度上有明显优势。”张正茂说。

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副经理阿孜白说:“中方提供的优良种子品种提升了哈萨克斯坦小麦产量和品质。这些产品出口到中国,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4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右)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与当地果农交流苹果种植技术。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2024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右)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与当地果农交流苹果种植技术。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在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是其中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的团队在此已耕耘近7年时间。

“在吉尔吉斯斯坦,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喜欢吃苹果。很多居民在自家果园里也种植苹果。”张东说。

吉尔吉斯斯坦Kyrgyz-korm公司执行经理弗拉基米尔·特卡琴科介绍,吉尔吉斯斯坦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像苹果这样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生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筛选的优良砧穗组合水分利用率、栽植存活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苹果产量也显著提高。搭配滴灌技术,这样的苗木很适合在缺乏水源的地区种植。”特卡琴科说。

张东说,示范园吸引了当地民众前来参观。“一些人起初只是好奇,但随着我们的展示和讲解,他们也主动提出尝试运用我们的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的技术使苹果亩产提高300公斤以上。特卡琴科补充道:“我们的合作证明,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苹果产量的提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陕西杨凌与古长安相距80公里。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从长安出发,给西域带去了茶叶、丝绸、掘井技术,带回了石榴、苜蓿、胡麻等物种,促进了中外农业技术和产品的传播交流。

如今,一批批技术人员与留学生穿梭在丝路之上,成为促进农业合作与传播农业技术的新“使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克萨特·巴特尔别克2017年来到中国学习。今年6月,他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即将回到家乡。

留学期间,巴特尔别克主要研究施肥对于土壤微生物和玉米叶片、根茎的影响。“这些都是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息息相关的研究方向。我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农业模式与技术,开拓思路,促进自己的研究。”巴特尔别克说。

“同中国一样,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盐碱地改造、土壤退化治理、农村人口转移、脱贫减贫等问题,”巴特尔别克认为,“如何用好肥料的同时又不破坏土壤,保障粮食安全,如何让农民增产增收,不必再因贫困而进城打工,上合组织的农业合作可以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数据显示,中国于2019年在杨凌设立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5年来已开展技术培训68期,培训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超过2200名,组织的各类农业技术专题讲座吸引超4万人次在线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威表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加强农业交流合作,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共同确保区域与全球粮食安全,携手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面向未来,更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模式、更密切的农业农村政策对接以及更扎实的科技协同创新将不断释放更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陈威说。(参与采写:张继业)

(责编:艾雯、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