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41:10 来源: sp20241130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近期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国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推广改良盐碱地有效做法,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
因地制宜 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提供“定制化方案”
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因含有盐分浓度较高的可溶性盐类,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三大片区:一是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的盐碱地,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96.1%;二是东北地区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3.2%;三是东部沿海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碱地,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不到全国盐碱地的1%。
“盐碱地的成因各不相同,在治理方面遇到的困难也大有差异,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超说。
在青海省海西州,通过“洗盐+滴灌”“打井取水+漫灌洗盐”等方式节水抑盐,选育耐盐碱作物,让昔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绿油油”丰收田;在江苏,人工建造的海堤隔离了围垦区和大海,通过构造四周阻盐、上部洗盐、底部压盐的全立体脱盐环境,使当地的耕地产能与内陆地区基本相当,“沧海”成功变“桑田”;在新疆,新型功能性水溶性盐碱土改良剂实现了“边滴灌、边改良土壤结构、边脱盐、边保水”,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技术,“白花花”盐碱地变身稳产增产“大粮仓”。
要素保障 社会资本赋能盐碱地综合治理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受多因素影响,需要全面认识,系统把握。
“目前,我国盐碱地资源总体开发条件较差,同时存在水源工程‘卡脖子’、退水治理不到位、开发技术单一等问题。”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郧文聚认为,盐碱地综合治理包括生态工程、引灌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盐碱土培肥与地力提升工程、田间输配电工程等,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领域,并保障其合法权益。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或参与到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中,实现盐碱地治理利用投资多元化和项目实施模式多样化。”郧文聚说。
盐碱地综合治理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且具有可逆性。保障盐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改造提升,既需要社会资本的多元参与,也应该积极打造盐碱地特色产业,凝聚品牌优势,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近期,内蒙古“黄河流域土默特右旗盐碱化土地综合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项目(EOD)”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将致力于实现土地盐碱化治理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
郧文聚强调,在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做好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明确社会资本可参与的工程内容和目标,科学核算成本和预期效益,确定社会资本方参与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奖补或分成标准,保障社会资本及时回笼资金和获得利润。
藏粮于技 推动“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
“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郧文聚说,“一方面要着力改造提升现有的盐碱耕地,挖掘单产潜力,有效遏制耕地的盐碱化趋势;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土地,拓展农业耕地资源。”
选育良种、改良土壤、优化灌溉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张超表示,过去,我国长期秉持着“以地适种”的理念,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的技术工程措施,以求让盐碱地适应于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耐盐碱特色植物品种的出现,为“以种适地”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我国不仅研发了耐盐碱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高粱等粮食作物品种,同时还有耐盐碱油菜、棉花,以及耐盐碱羊草等饲草。”张超说,“2023年,我国育种家首次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小面积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等作物在盐碱化耕地的产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盐碱地成为种植喜沙高抗碱、土壤适应性强的甘草的沃土。2023年,碱柜村270余户甘草种植户的甘草销售额达到6000余万元,为农户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促进了盐碱地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同等重要。”吉林白城盐碱地治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长志介绍,吉林省的苏打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是最难治理的土地类型之一。通过引入企业和科研团队参与盐碱地修复治理工作,吉林省大安市在建设引、灌、排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进一步结合灌排水利工程措施、改良剂化学措施以及盐碱地改良后培肥提升地力的农艺措施等,形成了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的模式。
“据测算,大安市改良后的重度盐碱地每亩的水稻产量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将成为吉林省的产粮新‘主力’。”王长志说。(实习生郭婧对此文亦有贡献)
解锁耕地保护“新密码”系列:
保护黑土地打出“组合拳” 守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用好、养好黑土地 让土地“家底”更厚实
耕地保护夯实大国“耕基”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固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