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6:50:04 来源: sp20241123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一说到鱼,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江河湖海。现在您看到的鱼是在大山里的一个村庄里养殖的,您意外吗?我还要告诉您,现在这个村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惊奇吗?再来说鱼子酱,这可是餐桌上的高品质食材,而四川一个内陆县养殖的鲟鱼所产的鱼子酱,已经抢占了14%的国际市场。小地方能干出大名堂,而且干的还是全新的从未有过的养殖业。这样的地方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养鱼,又是如何做到如此规模的呢?
三文鱼是一种制作西餐的优质食材,在我国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我国的三文鱼一直以来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量1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三文鱼进口国之一。
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在新疆、山东、山西等地,养殖三文鱼都已经获得成功,国内供应总量能达到2万吨左右。而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山西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竟然有着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三文鱼养殖基地,年贡献产量能达到800吨。大山深处是怎样养三文鱼的呢?
这里是太行山深处的山西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村民们正在忙着喂鱼、分鱼池。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山西省水资源并不丰富,张峰村又身处太行山深处,怎么想到要养殖三文鱼呢?原来,三文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活水。张峰村养三文鱼的水域属于大山深处的沁河,水质清澈、富氧,水温适宜,正是三文鱼养殖的理想之地。
养三文鱼的这片80亩河滩地属于村集体用地。村里此前没有什么产业,村民基本都靠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因此村里一直想发展一项支柱产业。
山西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和强:“我们村就是平均每人不到两亩地,我们就是拿水做文章,因为咱们水源是沁河的主干流,所以就引进企业,从产业方面带动农民致富。”
胡进富是现在三文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当时他得知这块地有前三年免租的优惠政策,便想与村里合作搞养殖。不过养什么好呢?胡进富没有头绪。于是,当地政府给他介绍了渔业协会的专家和他一起考察调研。
山西沁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进富:“经过实地调查,专家说三文鱼是世界名贵鱼类,但三文鱼对生存环境要求特别高,(我们的)的水温、水量都符合养殖三文鱼的需求,养殖条件特别难遇。通过专家分析,我更有信心了。”
建渔场的各项环保和技术指标都很严格,一期就需要资金2100万元。胡进富筹集了1500万元,又从银行贷款300万元,还有300万元缺口,县里给了扶持政策,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了。
而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坎。三文鱼对养殖环境要求非常严苛,必须保持温度稳定适宜。此前很多地方尝试养殖都失败了。没有经验,又不懂技术,投入这么大,胡进富心里很没底。
胡进富:“沁水从来没有养过三文鱼,山西也没有,当时真是找这个技术很难。当时村里知道了这个事以后,就和我一起找到了县里的有关部门,给我在黑龙江研究所找到了一名技术人员。”
有了技术人员的帮助,养殖很顺利。三文鱼从鱼苗到养成上市需要三年时间,胡进富带着员工日夜小心看护。2020年,首批20万尾三文鱼终于可以上市,检验这太行山里的三文鱼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刻到了。
胡进富:“我就到上海去跑市场,找到了一个做国产三文鱼的经销商,他说你山西还能养三文鱼?我说山西就养出了三文鱼,你先看品质,没有品质等于白说,你再说得好听也没有用。人家就说你发过鱼来,我们来看。一看鱼品质很好,慢慢山西的三文鱼就打出去了。”
张峰村的三文鱼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行业内都知道太行山里也养出了高品质的三文鱼。这批三文鱼卖出后,胡进富回本了1000多万元。在这期间,养殖基地分4次跟张峰村及周边村子签订了脱贫帮扶协议,通过招工、项目分红等方式带动了253户共516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不过,就在基地发展势头正旺的时候,2021年秋的一场强降雨却让养殖基地遭遇了灭顶之灾,43个鱼池全部被冲毁,70多万斤鱼被冲走。在最艰难的时候,县里拿出了300万元灾后重建专款帮扶基地,并帮助协调了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哲:“对我们政府和部门来说,培育一个企业和养育一个孩子是一样的,当一个企业经过3年多精心呵护走到今天,确实不易。而在这时候,遭受到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企业心疼,我们政府更加难过。这时候,企业要想重建,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在各方的精心呵护下,张峰村这个新的养殖产业坚韧地生存下来。当地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全产业链,逐步形成集养殖、加工、冷链运输为一体的三文鱼产业。从养殖基地出发12小时内,新鲜的食材就能端上北京、上海、太原、南京、郑州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
如今张峰村的三文鱼供不应求,许多经销商都会提前预订,三文鱼也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专家韩一军:“山西的这个案例,启示最大的就是要因地制宜,有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在这上面要做突破性的产业。这个滩涂地80多亩,水质很好,如果养其他传统水产品可能发展潜力不是很大。引进最先进的三文鱼淡水养殖技术,把我们这80亩水质很优的滩涂地给盘活了。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消费主要依赖进口,现在我们蹚出来了自己的一条路,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点赞的模式和案例。”
因地制宜、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新型农业生产,这是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的路径。鱼子酱是一种多用于西餐的高端食材,由鲟鱼的鱼卵加工做成。以前鱼子酱大都产自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产约260吨,供应着全球60%的市场。
在四川雅安天全县的这家鱼子酱生产企业,这些天,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成年鲟鱼进行B超检测。现在,这家鱼子酱生产企业的规模已经跃居全国第二,2023年生产了60吨鱼子酱,占全国产量的23%。
不过,此前天全县当地并没有水产养殖的传统,更没有企业做鱼子酱,甚至“鱼子酱”这个词对当地人来说都很陌生。那么,鱼子酱产业是怎样在当地落地并发展到如今这样大规模的呢?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副县长徐良:“我们也尝试过很多产业,从养殖的、种植的,包括家禽,包括养兔这些都尝试过,但是它的特色不强,没体现出我们的资源优势来。”
天全县一直是一个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县,但没有形成产业链,也没有附加值高的产品,经济发展很受限。当地政府一直想找到一个能利用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而这时,一家渔业企业的老板李军正在规划养殖鲟鱼。
生产鱼子酱的附加值很高,是单纯养殖利润的十几倍。不过,一个养殖周期要8到15年,而且取卵技术也是个壁垒,这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李军的团队都是学水产养殖出身,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怎么能找到一个拥有优质资源的养殖基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四川某鱼子酱企业董事长李军:“为什么选择雅安天全(县)?它刚好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交界这个地方,山区流下来的水水温非常适合鲟鱼,高温的时候它会死掉,低温的时候不生长,刚好在这个位置最适合它生长,最好。”
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需求相契合,双方于2012年开启了合作。不过企业刚起步就遭遇了困难。当时的鲟鱼鱼苗都得靠进口,辗转万里,一个环节控制不好,鱼苗就会死光,几十万元就打了水漂。企业在不断试错中积累经验,当地也拿出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雌性鲟鱼在漫长的生长期限里,需要更大的空间生长,所以企业还需要扩建养殖基地,把村里部分河滩地流转出来,但当时企业发展跟当地村民没有太多关联,大家的工作并不好做。怎么才能让产业发展惠及当地群众、让大家能有参与的积极性?当地政府也在思考。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彭继林:“经过与园区企业的协商,共同探讨出了“共享鱼池”的发展模式。“共享鱼池”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筹集资金,按照企业的标准修建鱼池,将鱼池返租给企业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以从企业中取得投入资金8%左右比例的分红。”
这样,企业和村集体都得到发展,这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如今,“共享鱼池”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天全县以此为基础建成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孵化了7家企业,打造鲟鱼苗种繁育和养殖、鱼子酱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去年出口创汇1368万美元,惠及百姓近300户,走出了“一条大鱼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韩一军:“雅安抓住了鱼子酱这个全球非常优秀的一个高端水产品,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生产关系。当地政府还有我们这些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还有我们的农民,形成一盘棋,能把这些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都考虑了,而且大家都是全赢和共赢的一个状态,实际上就是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四川天全县的鱼子酱,还是山西张峰村的三文鱼,都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做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也就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同时,还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走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