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创新中国 逐梦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11-19 04:26:27 来源: sp20241119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创新中国 逐梦新征程

  “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在科学道路上不停歇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年过八旬的李德仁院士难掩激动的心情。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

  高精度卫星遥感是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从受制于人到追上世界先进水平,李德仁院士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开创者之一,带领团队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量子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

  “我们团队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薛其坤院士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我们只争朝夕,破解有挑战、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大会召开次日,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6月25日14时7分,携带着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宝贵样品,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准确着陆。“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千里之外,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

  “探月工程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缩影。”参与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黄昊激动万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日新月异,创新中国的逐梦征程步履坚实。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着《决定》的高瞻远瞩,将目光投向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科学城,尤为引人注目。这里是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从“蓝天梦”到“中国芯”,从“创新药”到“智能造”……如今,前来这里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的人络绎不绝。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张江正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上海张江到北京中关村,从武汉东湖到深圳南山……在一个个创新高地的引领下,创新之花竞相绽放。

  今年5月27日,编号为B-919G的国产大型客机正式交付东航,这是东航接收的第六架C919飞机,也是东航增订100架C919飞机订单的首架机。

  渤海之滨,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停靠在码头边,数百名工人正在进行货物围护系统施工。

  从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到超大型LNG运输船签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从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到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助力低碳出行……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走向广阔的市场。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实打实的数据佐证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变,助推创新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决定》还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说,“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的火炬接力传承。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86岁高龄的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坚持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在贲德院士亲自指导下,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微波光子青年攻关团队不断啃“硬骨头”,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微波光子系统关键性能质的提升。一位青年科研人员说:“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中,不少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号”航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航程中乘风破浪,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工人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