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0:24:37 来源: sp20250101
“从隋唐时期的通济渠,到宋朝时人来舟往、热闹非凡的汴河,再到元代时随着都城的变迁,大运河截弯取直、改道山东直抵大都,这段运河就丧失了漕运的作用。透过汴河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以后,逐渐淤塞的汴河河床所留下的人们生产活动的痕迹……”在江苏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站在汴河剖面遗址前,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讲解员刘世发为参观者深入讲解,“唐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漫长时光,就沉淀为地层线间短短的一段土层。”
仿佛置身汴河河底。抬头看,千百年的光阴流转可见可感;听讲解,大运河变迁带来的影响可闻可知。观众们说,这样的讲解,有料有趣;这样的博物馆,大家愿意来、喜欢看。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教育是博物馆重要的功能之一。江苏多地博物馆通过不断提升讲解导览水平、建设展教结合阵地、举办研学活动等方式,满足群众需求,进一步丰富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
准确生动,讲好文化故事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专题博物馆。
运河文化故事厚重丰富,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讲解员上岗之前要经过培训考核。讲解熟练、准确无误是基本要求。”刘世发介绍,专业知识培训由博物馆邀请高校、文博系统专家开展,还请来参与展厅筹建的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员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岗前培训只是第一步。为了提升讲解水平、让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会定期对讲解员评星定级。“这需要我们边干边学,积累文博与考古的知识,在讲解中加入掌握的知识点、文物故事,形成个人风格,才能提升讲解的吸引力。”刘世发说。
汴河剖面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不可移动文物“搬”进博物馆的创新尝试。刘世发结合介绍提纲,在日常讲解中融入巧思,让参观者们先从剖面上的一条条地层线开始参观——最底部的地层深且宽,代表当时运河河道较深且宽阔;越往上地层越平窄,地层中还出现了人们生活的痕迹,说明河床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中,陈列着一艘康熙下江南同款沙飞船,游客们可以登船感受从扬州到北京一路上的运河美景、风土人情。刘世发通过学习文献了解到:到了清后期,沙飞船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广泛应用于民间嫁娶和戏曲活动中。他将新增的知识点娓娓道来,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水工的智慧以及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
博物馆中,除了10余名讲解员每年提供2000余场讲解,还创新推出了馆长导览、专家导览、策展人导览等特色讲解活动,分别从办馆思路、特展文物、展陈理念等方面,为公众阐述运河文化内涵。
在博物馆专业讲解服务的影响下,一些参观者也渐渐成了参与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组建起一支来自各行各业、40多人的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我在运河边长大,起初只是一名普通参观者,讲解员讲述的运河故事,让我对博物馆和运河文化的兴趣越发浓厚,通过培训考核后,我加入了志愿讲解队伍。”在高校工作的扬州市民纪花是志愿者讲解员组长,两年来进行了80多场讲解服务。
特色凸显,探索展教结合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负一层4500平方米的“展厅”,没有一件文物,却成为全馆最有人气的地方——这里2023年举办社教活动3389场,平均每年吸引参观者超10万人次。
这里是面向3—12岁儿童建设的“探索体验馆”。苏州博物馆公众教育部主任吕健介绍,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陈主要面向成年人设计。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场所,也有必要覆盖到儿童,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历史文化熏陶。2021年,苏州博物馆以打造“博物馆学校”为理念,建设面向儿童的社会教育阵地,帮助孩子们增强与博物馆的连接。
没有一件文物,孩子们如何感受历史文化?苏州市民刘思镭和儿子徐梓迦在参观中发现了不少惊喜:“我的姑苏城”单元中,可以“穿越”到古代,体验在姑苏城的一日生活——早上,背着书包上学堂,一路感受崇文重教之风;中午,小船摇到外婆家,卧室的收音机里流淌出苏州话童谣;晚上,弄堂里躲猫猫,在1米多高的巷子深处,孩子们真正以儿童视角进入苏州园林、名人故居,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不仅如此,在盘门下的一处考古沙坑里,还藏着一个个3D打印版的文物,孩子们可以当一回“小小考古学家”,体验考古挖宝。徐梓迦挖到了“三足提梁盉”和“三彩鸳鸯扁壶”,体验结束后,他开心地拉着母亲一起来到一楼“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厅近距离观赏这两件文物。
这样的特色展厅不只在苏州博物馆,江苏多地都在探索建立面向儿童的展教结合阵地:常州博物馆开设了“馆中馆”的少儿自然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青少年设计了“运河迷踪”互动式沉浸展厅,吴文化博物馆开辟了适合青少年参观体验的“吴风展厅”。
立足需求,办好行走课堂
“看,这是我参加雕刻玉石活动的照片……”去年暑假,9岁的张乐童参加了南京博物院组织的“博物馆奇探之寻苏历险记”夏令营,翻开相册,她记忆犹新。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高梦琛介绍,每年寒暑假,南京博物院都会举办研学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除了来自南京本地,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
活动行程是怎么安排的?
第一天先在南京博物院参观常设展《江苏古代文明》,通过抽盲盒、解谜团等方式,重点了解新石器时代文物。张乐童对“神人兽面纹琮”产生了浓厚兴趣。让她惊喜的是,第二天,研学就来到这件文物的“老家”——位于常州的寺墩遗址。
“我们看到在一片‘大工地’上,许多工作人员正在一层层挖掘。在已出土文物的临时展示区,摆放着不少陶器、玉器。它们和平时在博物馆看到的不一样,有些还是残片。”张乐童和小伙伴们在现场观摩了老师傅修复文物的过程,不断发出赞叹。
带队教师、南京博物院社教专员刘宇欣向孩子们介绍,这些出土文物都属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就是玉器,随后,在一间研学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仿照“神人兽面纹琮”上的图案,体验古代匠人雕刻玉石的过程,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美与匠心。
最后,研学游队伍来到扬州,跟着“唐三彩双鱼瓶”“唐女俑”等馆藏文物,参观了扬州唐城遗址。在体验环节,张乐童还和小伙伴们换上唐服、梳出好看的发型、化上优雅的唐妆。
研学也面向成人。周末,南京市民杨捷参加了南京博物院组织的“六朝文化与考古知识”研学活动。“我家附近就有一个石刻公园,以前也曾进去参观过,但没有像研学这样深入了解。”杨捷说,两天时间里,他们参观了南京、丹阳周边的六朝石刻。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带大家参观了石辟邪、石柱、石碑,“打捞”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考古信息,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高梦琛介绍,除了立足自身特色组织研学,南京博物院还通过馆校合作方式,开办了自然科普类研学活动,并与天文台、植物园、海底世界等单位组织古代天文历史探索、自然之美、海洋奇妙之旅等形式多样、面向不同人群的研学活动,办好行走课堂。去年,南京博物院共组织各类活动968场,参与人数超过87万人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5日 0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