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6:39:23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沈阳12月30日电 题:埃及孟图神庙遗址如何与中华文明对话相通?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
作者 孟令卓
埃及和中国同为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位于埃及卢克索的孟图神庙遗址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见证,具有自身的民族特性,又有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通意蕴。
孟图神庙遗址何以与中华文明相通?两个古老文明的碰撞如何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埃联合“孟图神庙遗址群发掘与研究”项目中方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负责人贾笑冰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见证,孟图神庙是一座怎样的遗址?其呈现出哪些时代地域特征?
孟图神庙遗址全景。受访者供图贾笑冰:坐落于埃及卢克索的孟图神庙始建于新王国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391至公元前1353年)。孟图神起源于古代埃及宗教的核心区之一、底比斯(现卢克索)地区的古城埃尔曼特,是古埃及最古老、最重要的神祇之一,通常以鹰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头饰为太阳圆盘和两根羽毛。象征着力量与繁育能力的公牛是孟图神的动物化身,埃尔曼特的孟图神庙旁就设有专门供奉圣牛布齐斯(Bouchis)的场所。
关于孟图神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古王国的第六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4至公元前22世纪),在法老佩皮一世和佩皮二世的金字塔铭文中,就有关于孟图神的记录。在同时期的底比斯墓葬中出土了“孟图,埃尔曼特之主”的铭文。
古王国衰落之后,经过混乱的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世纪末),来自底比斯的第十一王朝的法老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埃及。法老们相信孟图神有着强大的护佑作用,因此多位法老都以“孟图霍特普”命名,意为“欣喜的孟图神”,此时的孟图神信仰也到达了顶峰。但是到了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随着阿蒙神的逐渐兴起强大,孟图神作为底比斯主神的地位最终被取代。到了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孟图神“底比斯之主”的名衔得以保留,并且开始以勇猛善战的战神形象出现在文献中。
孟图神庙区奥西里斯神殿平面图。受访者供图现在的孟图神庙遗址实际上是一个以泥砖围墙围护起来的方形区域,这个区域中有一组包括孟图神庙在内的宗教建筑群,还有玛阿特(Maat)神庙、哈普拉(Harpre)神庙、圣湖(Sacred Lake)、高台建筑(High Structure)、北大门以及六座奥西里斯(Osiris)神殿。
中新社 记者:孟图神庙遗址与中国古遗址建筑风格有何异同?不同遗迹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内涵?
贾笑冰:孟图神庙遗址——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孟图神庙遗址群,目前所见宗教建筑群从新王国时期修建,直至托勒密时期才最终形成现有规模和平面布局。除院落围墙和部分建筑的地基是泥砖建筑外,所有建筑材料均为砂岩质地。神庙、神殿内外墙表面往往雕有法老或圣女向太阳神阿蒙、奥西里斯神敬献祭品的画面和相关的象形文字。中国同时期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有很大不同。
孟图神庙遗址出土的奥西里斯青铜雕像。受访者供图之所以古埃及宗教性建筑大多以石建造,与古埃及人的观念相关。他们认为石质建筑更持久,一方面可彰显对神灵的恭敬,另一方面,历代法老认为,在石构建筑上雕刻与自己有关的画面和铭文,也可使自己流传后世。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大到城市布局、小到院落或单体建筑,特别是高等级建筑或宗庙、宗教类建筑,讲究对称布局,有一条中轴线,基本为坐北朝南。而埃及的建筑并不讲究严格的对称布局模式,往往单体建筑有轴对称的格局,但整个建筑群看不到对称的观念。其朝向——特别是神庙建筑的朝向——也视其与尼罗河的相对位置而定,因为神庙往往会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道与尼罗河连接,方便节日庆典时载有神像的圣舟通行。
雪后的北京故宫。蒋启明 摄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中”思想有关。中国古代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等观念,这些思想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均匀对称的建筑形式能表现出这些哲学思想的平衡和谐。此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审美追求,追求简洁、大气、庄重、典雅的风格。均匀对称的建筑形式能够表现出这种审美追求,让建筑更加美观大方。之所以面南背北,既可得到充足的光照,又可抵挡冬季的北风,是正确认识自然现象、顺应天道的观念。
而埃及的古代建筑,一方面受制于自然环境,只有在尼罗河两岸不宽的范围内可以建造神庙类建筑,另一方面尼罗河曲折北流注入地中海,连接神庙和尼罗河的人工水道只能根据河流走向来确定方向,也决定了神庙朝向的多样性。
中新社 记者:埃及孟图神庙遗址包含的内涵特质,与中华文明有何相通之处?
贾笑冰:孟图神庙遗址所反映的古代埃及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得以加强的特性,与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发展路线有很高的相似性。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说,经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得知,先有神权,后有王权;先有宗教世界的不平等,后才有人世间的不平等,神权推动了王权的发展。早期王权确立后,同样离不开神权的加持:一方面,王权通过神权得到正当性、合法性;另一方面,王权通过宗教统一治下民众的精神信仰,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便于整合社会、加强统治。
孟图神庙供奉的孟图神,作为起源于底比斯地区的古老地方神明,其年代甚至早于阿蒙神。孟图神庙的兴衰演变,直接反映出孟图神信仰在古埃及宗教思想中的变化,且一定程度上与底比斯在王权迭代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底比斯地方家族与中央王权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新社 记者:2018年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卢克索孟图神庙开启合作,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碰撞对话,如何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贾笑冰: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存在从多元到一体的演化过程。各区域史前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在加速社会复杂化、文明化的进程中,各区域间古代文化交融交往,逐渐形成了一体化所需的思想层面的共性,这种共性不断丰富、不断加强,最终百川归海,汇入中华文明中,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这种特质延绵至今,每进一步,都是延续中的突破而非断裂,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
埃及吉萨游客参观金字塔。伊小树 摄埃及文明同样存在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更多依靠武力征伐完成,是一种考古学文化对另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消灭,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形成核心思想与特质。
通过中埃文明对比可知,如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需要文明互鉴、交融交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共生与交流,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今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的可靠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中新社 记者:您对人类文明遗产的发掘保护有哪些经验分享?
贾笑冰:首先,对人类文明遗产的发掘离不开考古工作。文化遗产随着岁月蹉跎,大多湮埋于地下,需要科学、系统、细致入微的考古发掘工作才能使其重见天日。
其次,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综合研究,以自然科学手段获取更丰富的古代文明信息、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构建阐释框架,透过物质文化史来解读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阐释人类文明思想世界的发展演变过程,凝练古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围绕核心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在保护过程中,体现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使其具有知古鉴今的指导意义。
再次,在考古发掘与研究过程中,根据发掘成果和研究成果对古代遗迹进行合理复原、复建,能够在后续的展示过程中,让当今世界的人们惊叹于古文明辉煌灿烂的同时,领略不同文明所蕴含的人类思想。(完)
受访者简介:
贾笑冰,历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埃联合“孟图神庙遗址群发掘与研究”项目中方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世界文明比较研究。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