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巴扎”

发布时间:2024-11-26 06:30:34 来源: sp20241126

  南疆地域辽阔,赶巴扎(巴扎,意为“集市”)的习俗由来已久。4月春花俏,记者走进一个流动在片片绿洲之间的特殊“巴扎”,感受到开往春天的喜悦和希望。

  午饭过后,莎车县霍什拉甫乡的喀日·阿卜杜热西提,带着打好包的手工木碗奔向火车站。下午5时,他要乘坐7556次列车,在昆仑山下的铁路线上赶“巴扎”。喀日赶乘的这趟绿皮列车,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流动巴扎”。7556次列车平均时速不到80公里,连接起一片片绿洲,被沿线居民亲切地称为“小慢”。开通13年来,途经和田、叶城、喀什等地,累计运送旅客超过1500万人次。

  为了帮助沿线居民增收致富,自2021年起,列车长会根据农时、客流等实际情况,在车厢里定期组织“流动巴扎”。按照惯例,当天是列车上的“巴扎日”。当欢快的“麦西来甫”乐曲响起时,沿线上车的乡亲们纷纷拿出干果、果酱、木碗、木勺等家产物品,摆放到小车上,在列车员帮衬下吆喝叫卖,被吸引的旅客则围拢过来挑选和询价,车厢里顿时乐声、笑声一片。

  与南疆常见的乡村“巴扎”相比,列车上的“流动巴扎”没有驴车穿行、沙尘飞扬的景象,乡亲们穿行在窗明几净、温暖舒适的车厢间叫卖,可以随时饮用热水、使用卫生间,还有稳定手机信号覆盖。

  63岁的喀日早已习惯用电子支付的方式交易。“手机付钱干净卫生,还方便记账。你看,上个月入账3800多元,清清楚楚。”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在中央倾斜支持下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南疆通信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加上近年来电商平台在南疆多地布局物流园区,带“火”了当地网络交易,农牧民几乎人人都用上智能手机,电子支付也已进入千家万户。

  推着车卖掉70多罐无花果罐头之后,来自阿图什的依马买买提·赛帕尔在餐桌固定好手机,又开始直播带货。他告诉记者,依靠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他家自产的无花果加工产品远销陕西、广东等地,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

  一直值守在绿皮火车上、如今已是列车长的坡拉提汗告诉记者,“自开行以来,铁轨上的‘流动巴扎’帮助南疆居民售出上百万元的各类产品。”

  时光匆匆,“流动巴扎”在便利南疆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见证着这里的变化。常年往返于喀什与和田两地的米热巴尼·麦提如则说:“过去车窗外满眼都是沙漠戈壁、飞沙走石,这几年沿途绿植逐渐增多,还新建了许多工业园区、生产企业。”

  向春而行。车窗外,荒漠、田野、村舍交替闪过,杏花、梨花次第绽放,麦田、杨树满眼绿色,南疆正是生机勃勃时节。“希望家乡今后发展得更好,大家日子也越来越好。”米热巴尼说。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8日电 记者李响、郝玉、张啸诚)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