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奋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1-01 06:54:17 来源: sp2025010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实践引领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必修课。

  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到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到2023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把文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亲自谋划指导、部署推进,鲜明提出了“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等重大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成就走在世界前列,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精神基础,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文物工作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文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瑰宝,刻画内容既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男耕女织等物质生活,也有孔子老子、忠臣义士、孝子贤妇等人物形象,鲜活呈现了中国古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人生理想。党的二十大明确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丰富的文化供给。文物工作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物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初显集群效应,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示范引领,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述说文明脉络和历史智慧,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寻古中国》《何以中国》等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讲述文明故事、阐释文化新知,搭建公众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营造社会共建共享氛围。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切实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恢弘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沛养分。

  文物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宏阔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结出了丰硕的现代文明成果。从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的柬埔寨吴哥窟,到正在修复的尼泊尔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再到乌兹别克斯坦首个世界遗产希瓦古城等,都有我国文物工作者的支持和援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外部环境,文物工作要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走深走实,健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体系,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文培元,加强保护管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把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推进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修法,夯实法治保障。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逐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系。系统实施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石窟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展示重大项目。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夯实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基础,组织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着力防范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构建国家文物督察体制,强化文物行政执法,保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以物证史,深化考古研究。文物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考古工作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要树立“大考古”工作思路,谋求中国考古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聚焦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等关键问题攻关,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深海考古项目,有序推进边疆考古、水下考古、大遗址考古等工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多学科协同,为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新材料、新证据和新成果。

  以文化人,推动活化利用。推动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考古发掘、文物建筑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主题游径、考古遗址公园等,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博物馆改革发展,优化博物馆布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国家级重点专题博物馆,支持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服务,建立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构建全类型、全链条、全媒体、全方位的文物宣传体系,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传播品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将文物资源融入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

  以物传声,扩大交流合作。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物化载体,自带“以形释义”的标识属性,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身份证”和“识别码”。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沟通中外、增信释疑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员国等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做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机制建设、法规制定、文物溯源、展示传播、人才培养等工作。依托文物资源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介国家文化地标,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文明交流互鉴转化为和而不同、和谐共荣、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6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