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蓝色循环 破解“减塑”难题

发布时间:2024-12-25 08:23:56 来源: sp2024122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危害大,是世界性难题,治理起来难度不小,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迈过的坎。在浙江实践的“蓝色循环”模式就破解了这个治理难题,还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对环保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那么,“蓝色循环”这一模式是如何诞生的,有什么独特的创新之处,它又是怎样破解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难题的呢?

  渔民黄全民捕完鱼回港的第二天,打了一个电话,叫来了“蓝色循环”项目的垃圾收集船。黄全民收好的垃圾,有一些是生活垃圾,更多的是作业时伴随鱼货打捞上来的海上垃圾。以前,渔船空间有限,为存更多的鱼货,黄全民会将这些垃圾直接排入深海中。在过去,这是渔民极为普遍的行为。据估测,一艘渔船每年会产生和打捞起至少500公斤生活和作业垃圾,如何能够让这些垃圾带回,不再流入海洋带来污染,一直是令政府头疼的一个难题。而另一个难题,则是岸滩上的垃圾。

  距离台州市区52公里的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美丽风景的背后,源源不断的海洋垃圾很长一段时间都困扰着岛上的环卫工人。

  大陈岛内原有环卫工人10多名,面对日益增长的海洋垃圾,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垃圾清运也是大问题,小岛远离陆地,航程将近两小时才能抵达。岛上并不具备环保处置垃圾的条件,如果包船将垃圾运到陆地上处置,运输成本很高。让渔民愿意带回海上垃圾,让岸滩垃圾有人收,一直是处置海洋垃圾的两个难点。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主要因为无人收、价值低、不可持续,海洋塑料在海里泡过以后,相比陆地上的塑料没有很高的价值。”

  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每年各种渠道流入大海的海洋垃圾大约有1300万吨,其中85%以上是塑料制品,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一辆垃圾车在向大海倾倒塑料垃圾。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各地也一直在探索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的好办法。

  台州是沿海大市,海洋塑料垃圾对于台州市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全面清理难度极大。台州市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在机制上有所突破。

  浙江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副处长陈旭露:“我们希望未来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公众也共同参与,形成多元治理模式。”

  海洋塑料垃圾的处置一直是政府财政买单,要从政府唱独角戏到多元治理可持续,这里面要解决的难点并不少,首先要解决的是垃圾无人收的问题。

  蓝景科技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陈光辉:“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沿海村庄里的一些渔民依海而居、依海而生,当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把他们加入进来。”

  蓝景科技是一家海洋生态治理的平台企业,他们参与到了由当地政府引领的“蓝色循环”项目探索实践中。以前,渔民们没有动力带回垃圾,无人监管,也无人回收。“蓝色循环&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