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3:56:14 来源: sp20241125
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的强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顷刻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同样受灾严重的,还有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民和县,地震引发的砂涌灾害将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大半淹没,给救援带来了新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灾群众安危冷暖,地震发生后连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强总理要求,12月19日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率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要求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连日来,八方力量汇集,救灾分秒必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工作组指导下,在中央各部委、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救援力量以及其他省份帮助下,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的扶危助困下,甘肃省和青海省全力以赴打好抗震救灾攻坚战。
22日,甘肃地震灾区现场排查搜救工作已经结束,经核查确认无失联人员;工作重心正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截至25日,青海针对2名失联人员的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工作也在迅速展开。
闻令而动,应急救援机制快速响应
国家地震应急响应,二级!国家救灾应急响应,二级!
地震发生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提升应急响应级别。
应急响应就是动员令。快!快!快!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应急机制同步运转,甘肃、青海地震灾区再次见证“中国速度”。
第一时间,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和省长任振鹤抵达积石山县,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和省长吴晓军抵达民和县,研判震情形势,指挥应急救援,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当前,声声令急,中央部委迅疾响应。
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拨中央救灾物资,紧急启动中央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和航空救援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调派多方应急救援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向甘肃、青海地震灾区下达2.5亿元灾后应急恢复重建中央预算内投资;交通运输部开通应急救援通道保障救援车辆免费快速通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调派优势医疗力量赶赴灾区;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甘肃、青海两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的党费中向甘肃、青海两省划拨1亿元……
时间就是生命。山高路远,天寒地冻,难阻救援队伍的脚步。
19日零时35分,甘肃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2车15人,作为先遣救援力量赶到大河家镇。在康吊村,听闻有人被倒塌的房屋压埋,教导员马通宁和队员们冒着余震,合力将水泥石板抬起来,成功救出被困群众。
19日1时30分,青海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抵达金田村。这支100多人的救援力量,冒着余震和随时陷入砂涌的风险,完成了广域搜索,救援砂涌边缘受困群众10多名,为指挥部划分点位、精准救援提供了宝贵参考。
更多的专业救援力量,火速进抵灾区。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挺进灾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奔赴一线,社会应急力量有序进入……在甘肃地震灾区,冒着刺骨的寒风,广大救援人员仅用15个小时,就将被困人员全部救出。
砂涌带来的救援难度高于地震灾害。19日下午,记者在青海民和县金田村现场看到,多家救援单位正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作配合、清淤救援。“我们发挥装备优势,根据确定点位,先开展外围清淤,再进行定点搜救,向时间要效率。”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刘晓鹏说。
争分夺秒,科学调度,保障工作进展有力。
震后30分钟左右,甘肃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便开始陆续收治伤员。“我们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在半小时内全员到岗,全力抢救伤员。”甘肃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韩凯说。据悉,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派出医疗救助队伍19支667人、救护车99辆,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救治点,在州级和县级医院设立绿色通道,及时分类处置伤员。
“地震当晚我们在村子的麦场上又冷又怕,但白天就吃上了拉面、住上了暖和的帐篷……”青海民和县草滩村村民祁耀文一家感慨万分。
19日10时,通往甘肃地震灾区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打通;19日13时,青海民和县7条线路恢复通电1条,15处交通中断处基本保通,民和南高速口开设抗震救灾专用通道;19日18时30分,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受损主干网电路已全部恢复供电……
“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对循化县域220个通信基站进行逐一排查,对发现的障碍进行及时抢修,对因地震导致停电故障的机房进行发电机发电,确保机房设备正常运行,灾区通信不受影响。”中国电信公司循化分公司维护部主任马建共介绍。
一个个无畏的逆行身影,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燃希望之火,再次展现了危难时刻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科学高效的指挥能力。
发挥优势,汇聚抗震救灾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旦有灾情,有两个最突出:一个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个就是红旗下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乡亲们,解放军来了!”一名受灾群众拍摄的视频里,传来嘶哑又激动的声音。19日凌晨4时许,西部战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约300名官兵进抵甘肃地震灾区。
从震中甘肃柳沟乡到各处安置点,在灾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子弟兵们坚定的身影。面对为何在帐篷外生火取暖的采访时,一位解放军战士的回答“帐篷是给老百姓搭的”,感动了无数人。
“迷彩绿”“火焰蓝”“救援红”,是甘肃、青海地震灾区这个寒冬最暖心的颜色。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哪里有需要他们就驰援哪里,哪里最危急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一面面飘扬的党旗,一个个战斗的堡垒,让受灾群众有了主心骨。
“我是党员,就得冲在最前面!”地震时,甘肃积石山县大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忠带领村干部,在专业救援队伍到来前,已将全村摸排两遍,在废墟下救出27名被困乡亲。
地震发生后,青海民和县金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录立刻爬起来叫醒四邻。想到离家一公里外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腿脚不便,杨德录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两口背到了安全区域。10多分钟后,砂涌毫无征兆地吞没了半个村子。记者碰到他时,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杨德录正带着党员,疾步穿梭在各个帐篷,安排落实物资发放、帐篷搭建、受灾群众入住。
在抗震救灾一线,还有很多顶得上、豁得出的党员干部。受灾群众马晓东说:“村里谁是党员,这时候一眼就看得出来。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就像吃了定心丸。”
抗震救灾中,制度优势再次显现,高效的救灾体系运转顺畅。
不同的抗震救灾队伍,第一时间冲向甘肃、青海地震灾区。从抽组准备到整装出动,西部战区仅用15分钟;从接到命令到救出47名被压埋群众,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仅用5个小时;从调度到安装700多间活动板房,青海民和县仅用不到36个小时……
“科学的决策体系确保了指挥畅通,强大的动员体系确保了快速响应,有力的执行体系确保了令行禁止,完备的组织体系确保了运转有效,充分的保障体系确保了应急需求。”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厅长韩正明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暖流从四面八方涌来。
贵州的一位货车司机,赶两天两夜的路,就为“早日送达救灾物资”;甘肃广河县的一位拉面师傅,每天自带锅灶和食材往返200多公里,只想让受灾群众“吃口热乎的”;在青海民和县金田村,百公里外的巴子沟村8位村民自发组织了“胡子哥”面摊,为灾区群众免费供应,“灾情一天不退,我们就要把面摊开下去”……义不容辞的奔赴,凝聚大爱的善举,涓涓细流汇聚暖心大潮。
“我们发动在海东挂职的援青干部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第一时间摸排灾区药品、帐篷、食品、冬衣等救援物资需求,对接组织江苏后方调配救援及捐助物资。”青海省海东市政府副秘书长、无锡市对口帮扶海东市工作组组长浦向民说。地震发生后,来自江苏各方的支援物资向青海汇聚,震后不到24小时,来自无锡市的第一批价值542万元的救灾物资就空运至青海,19日当晚发放至灾区群众手中。
捐赠救灾资金、物资,提供人员搜救、地灾排查、航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服务,抽调救灾设备和御寒物资赴灾区开展工程抢险作业……来自兄弟省份和社会各界的支援积石成山,让受灾群众有热饭吃、有保暖衣被、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医疗服务,汇聚起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
截至12月24日,甘肃接收中央部委下拨资金和社会各界捐款共计185931.68万元;震区共接收到中央和省级调运物资13.98万件,接收到社会和个人捐赠物资350.17万件。据青海省慈善总会公布的消息,20日到24日,青海省慈善总会共接收各界捐款3099.49万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越是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这个优势体现得就越明显。”甘肃省民政厅厅长任燕顺说。
在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科技是助力抢险救灾的“提速器”。
无人机的侦察照明,卫星遥感的全局视角,三维建模的立体化救援,应急通信技术的畅通无阻……救援人员能迅速研判灾情,精准施救。
“救援装备的不断更新,让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更加高效。”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韩九龙介绍,救援期间,前突分队驾驶的全地形模块化地震救援装备车,携装了可视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软设备,适应震区多种复杂地形,实现了人装同步到达现场,极大保留了救援人员体能,缩短了救援作业时间。
依托日益完善的路网体系,灾区能够高效调配抢险救援力量、物资。
11月12日建成通车的临大高速,成为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运输的“大动脉”。“从兰州到县城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个多小时,90%以上的救援队伍都是从这条路上来的。”积石山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张官俊介绍。
“如果道路不畅,救援队伍进入地震灾区可能需要6到12个小时。”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说,“此次抵达震中,我们只用了4个小时。”
21日,记者驱车前往甘肃积石山县刘集乡最偏远的阳洼村,看到虽然道路仍有积雪,塌方痕迹犹在,但小型车辆已经通行无阻。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积石山县145个建制村实现水泥路全覆盖,通畅率、通客车率、自然村通达率均为100%。
众志成城,挺起不屈的脊梁
“进来坐,这里有热饭,可以免费吃。”站在饭店门口,马如龙大声招呼路过的行人。他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积石山人,一个月前才开起这家店。地震中,虽然也有些损失,但他没有声张,“问题不是太大,自己修修就行。现在党委和政府忙得很,不在这当口添麻烦。”
从19日起,马如龙开始免费为抢险救援人员提供热饭。后来,看到周边居民吃饭也难,他干脆把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人。
“一天大概得出2000碗面吧。”因为人手不够,马如龙还从别的店面借了五六个员工,“我们对这块土地更熟悉,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行走甘肃、青海地震灾区,这样的人和事,几乎每天都能遇到。面对灾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强挺立、不屈不挠。
灾难面前,暖流时时也在涌动,群众自信心也在生长。
“孩子们,我们先当老鹰和母鸡,你们当小鸡。等下反过来,你们来当老鹰抓我们哦。”在甘肃积石山大河家镇康吊村安置点,心理救援队队员带着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孩子们闪躲着、奔跑着,脸上的笑容纯真烂漫。
22日,甘肃积石山县石塬镇宋家沟村村民何海霞,把出锅的第一碗饺子送给了子弟兵,“有党和政府帮助,有子弟兵救援,我们肯定能渡过难关。”
青海民和县中川乡美一小学安置点内,村民何永同一家正在吃饭。把83岁的父亲、73岁的母亲安顿好,何永同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有热饭热菜吃,有热水喝,还有给我们发的被褥、棉衣,医生也在安置点候着,治疗头疼脑热的药也都发到了我们手里。心里踏实,希望就在!”
“自己能做的事,就想法子先做起来。”在甘肃积石山刘集乡高李村安置点,40岁的马英正开着自己的小货车,来回运送救援物资。
在青海民和县金田村,村民杨存林吃着“粉汤”和拉面,说起了这几天的行程:“地震第二天我就把四口人送到别村的亲戚家里去,然后我就开着自己的货车去拉物资。”杨存林顿了顿,目光坚定:“四面八方不认识的外地人都跑来为我们救灾,我们也不能含糊!”
灾害可以让家园遭到破坏,但摧不垮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眼下,随着工作重心转移,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的境况正一天天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截至12月25日,甘肃积石山县活动板房已安装完成8096间,县城九成商户开门营业,乡镇商户五成以上开门营业;青海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三县中小学已全面复学复课……安置点暖起来,炊烟冒起来,读书声响起来,烟火气升腾起来。
地震扼不住希望的力量,困难挡不了前行的步伐。
(本报记者董洪亮、贺勇、姜赟、卞民德、乔栋、王锦涛、喻思南、吴储岐、赵帅杰、翁宇菲、王梅、贾丰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6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