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4:46:25 来源: sp20241201
该旅官兵士气高昂奔向战位(资料照片)。殷嘉泉摄
子夜,大山已经睡去。此时,岩层之下,一个被称作“地下龙宫”的地方,睁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
突然,战斗警报响起,一辆辆发射车迅速出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占领阵地,导弹起竖。10、9、8、7……模拟发射进入倒计时,距离那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只差摁下那颗红色按钮。
一触即发,一默如雷。通过作战指挥大屏目睹这一幕,记者心头一热:有一种练兵备战,叫“箭在弦上”。
这是火箭军某旅值班分队的寻常一夜。战备值班,如一根强韧的弓弦将全旅瞬间拉满,牵动一切骤然提速。
一日生活作息变了,工作训练节奏变了,部队运行方式变了……崇山密林掩映下的这座营盘,兵无论新老、岗不分大小,天天厉兵秣马,月月枕戈待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该旅官兵深知:国之重器,存在是威慑,实战是更有效可靠的威慑。只有始终确保“随时能战”,才能真正做到“以武止戈”。
使命不等人,形势不等人。新征程战鼓催征,需要导弹劲旅快马加鞭、弓满弦张、全力以赴。
(一)
观察一支部队的战备状态,作战值班室是最好的窗口。
眼前,各个值班要素座无虚席,偌大的电子显示屏不断切换各种画面,现场指令声、报告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置身其中,浓烈的打仗气息扑面而来。
“这可不是简单地走个流程,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带着敌情出招。”陪同采访的该旅政委告诉记者。
“敌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这里原来“别有洞天”。滑动鼠标,海情、空情信息实时获取,交通、地理动态等信息一览无余,给人以“天涯咫尺”之感。
“地球如此之小,战场如此之近。”记者的由衷感叹,打开了该旅政委的话匣子。
“你一定听说过‘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吧?这要求火箭军官兵既对驻地周边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要关注千万里外的‘风吹草动’。”该旅政委说,别看官兵表面平静如水,实则脑海里已是弓满弦张。
一条进出营区的道路,绵延数十公里。该旅每天派人沿途勘察,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哪里发生拥堵、何时处于交通高峰,凡是可能影响部队紧急出动的因素,都实时掌握、反复研判,并制订应对之策。
拉动途中一次短暂的停留,也会牵动该旅官兵紧绷的神经。“恰巧这个节骨眼突发特情怎么办”“万一此时战争打响怎么办”……该旅政委并不介意记者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他们的精神状态,在他看来,一支时刻准备打仗的部队,理应如此。
卫生科杨科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该旅,历任军医、卫生队队长。今年以来,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岗位离打仗这么近。
“以前,无论是训练还是演习,卫生科更多的是当配角。现在,我们从边缘进入了中心,被编入值班要素,天天都在上战场。”
天天上战场,让杨科长对“保质期”3个字特别敏感。每次深入阵地巡诊,他都要专门去检查库存药品,并登记在册。“之前,检查药品主要看数量够不够、种类全不全,哪种药品少了就补充哪种;如今还要看药品生产日期,确保每种药品都在保质期内,始终处于‘战斗’状态。”
某营三级军士长牛栋斌,入伍18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值班阵地上度过的。如今,他明显感觉到了不同: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工作量也较往年大幅增加。有一个细节让他感触颇深:测试导弹要用到的各种设备工具,每次用完不再收齐入柜,而是直接预置在工位上,方便随取随用。“这些设备工具,就是我们测试号手的‘枪’。备战打仗,就得子弹随时上膛。”
“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牛栋斌说,当兵这么久,今年他对这句话体会尤深。
(二)
一夜演练未眠。短暂休整后,一辆辆导弹发射车迎着晨光,驶入操作大棚。沉闷的发动机轰鸣声划破营区的宁静,又一场“营营对抗、架架排序”开始了。
这次“迎头相撞”的,是两个发射营。只见双方你来我往、毫不留情,互出难题、互设险局,现场“火药味”十足。
记者采访过很多场对抗演习,像这种形式的面对面捉对厮杀很少见到。尤为值得赞叹的是,别看两个营同在一个狭小空间,比拼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战场态势研判、人员装备编组、机动隐蔽伪装、特情险情处置等,都出现在双方的“试卷”上。
“备战打仗,必须想方设法穷尽未来战场的所有可能。”该旅一名作训参谋说,大国长剑,一旦出鞘,务求必胜,平时训练唯一的选择就是向实战进发、向胜利奔跑。
没有“真刀真枪”的现实对手,就自己制造对手;无法亲历“惊天动地”的战场,就等效模拟战场。他们制胜的目光,远不止于完成当前作战值班任务,那一天真的来临前,“用我必胜”的惊雷已经无数次在心中炸响。
几十个回合过后,对抗进入尾声,此时谁胜谁负已变得不再重要。按照既定安排,双方再进行一次实装演练。
眼前的一幕,令人血脉偾张:发射架下,环环相扣、人人相接,两个营的号手不遑多让、分秒必争。
为实现“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该旅通过统一规范,把导弹操作转化为“流水线作业”,将发射号手锻造成“标准化插件”。这样一来,不仅日常训练可随机进行模块化编组,将来打仗即使发生战斗减员,他们也能迅速重组成一个完整的发射单元,再度出击。
这是该旅战斗力建设的一次跨越。其背后,不仅是时间上的加速,更是状态上的加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取代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说话间,现场指挥员手掐秒表,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最先完成任务的发射架,用时又缩短了。”
一个“又”字,激起了记者刨根问底的兴趣。据该旅旅长介绍,这些年,全旅官兵持续开展“缩时训练”,逐分逐秒提高快反能力,一次次刷新最快纪录。
事非经过不知难。越深入了解,记者越发现这个“又”来之不易。“要知道,导弹发射有严格规范的流程,不容随意改变,必须确保零失误、零差错。”指挥员话锋一转,“但要快起来,就得在发射流程之外寻找突破口。”
物资准备、紧急集合、部队出动、跨区转场等各个环节,他们一项项论证试验,能合并的合并,该舍弃的舍弃,可并行的绝不串联……
其实,在旁人看来,这个旅本可以选择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以前习惯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确保安全就怎么训。毕竟,只要四平八稳地完成各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功”。
但该旅党委有自己的政绩观。“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看看这些字眼,哪一个容许你懈怠、观望、等靠?”该旅旅长说,他们一心想做的,就是按照习主席嘱托,“扎扎实实把战略能力搞上去”。
(三)
今年以来,某部门领导何德虎在主营区里待的天数,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这段时间,他一直带领技术保障力量夜以继日地奔忙在深山阵地、发射架下。
“阵地建设、作战值班等任务交织叠加,旅里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压茬推进,时间不等人啊!”好不容易碰到何德虎,话刚开口,记者就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紧迫。
通往目标的路,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加速奔跑。何德虎介绍,旅党委一班人分工负责抓落实,把重要工作分解到个人和岗位,明确时间点、拉快进度条,带领全旅官兵展开一场“时间争夺战”。
开局即冲锋、起步即冲刺。这是体能上的鏖战,更是意志力的比拼。
通过戒备森严的道道岗哨,记者来到一处阵地。此时此刻,一门之隔,某分队官兵已进入“战时”——在完全密闭条件下,空气含氧量下降不少,每天给养标准减到平时一半,时而灯光亮如白昼多日不熄,时而黑暗如漆伸手不见五指,并无规律可循。
“这是抗疲劳、抗饥渴、抗缺氧和倒时差训练。”某营教导员介绍,官兵在里面一关就是数十天,切断与外界所有联系,如同消失了一般。
“以前进行‘三抗一倒’训练,强度并没有这么大。现在不一样了,该训的课目一个不少,该练的操作一次不落,该受的煎熬一点不少。身心经受极限考验之下,还要不停地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一种是‘箭在弦上’,另一种是‘引而待发’。”
这不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吗?一支军队应有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返回主营区,记者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扛圆木、滚轮胎、蹚水沟、冲陡坡、过障碍……叫喊声、加油声震天响。如果不细看,记者以为这些龙腾虎跃、争先恐后的战士,来自特种部队。
“人有三宝精气神。”该旅一位领导介绍了组织这种训练的初衷:未来战场上,火箭军部队打的是非接触、超视距,但越是如此,越要练就敢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血性胆魄。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位领导说,进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执行这样的作战值班任务能让官兵们印象更深刻。
的确,导弹部队的血性胆魄,不似雷霆万钧,却如地火沸腾。“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准备打仗吧!”中士昝友奇引用的一句名言,令记者闻之感到震撼。
作为该旅最早迎接黎明的战士之一,昝友奇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通信线路,确保全时畅通。“现在,全旅上下都憋着一股劲,个个如弦上之箭。”
(四)
无论过去多久,大学生士兵窦伟祥都会清晰记得,自己走进“地下龙宫”深处,与导弹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场景。
“在灯光映照下,弹体散发着冷玉般的光泽。”窦伟祥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记者绘声绘色描述那次“初见”。
别看他现在说得轻松,当时可是既兴奋又紧张,国之重器自带的神圣感与压迫感,瞬间打开了他的全身毛孔。
那时的他,上岗训练满打满算不到60天。“现在的新兵成长真快,上手就是真刀真枪。”老兵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才具备这种资格。
说起“资格”,某连班长柳千稳顿时觉得心里没那么“稳”了。
作为全旅响当当的号手,以前凡是他参加的比武,别人只能争第二名。然而,自旅里推行“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训练以来,柳千稳遇到了强劲对手——刚结束的专业考核,另一名班长王家光勇夺桂冠。
“你在奔跑,别人也在加速,打个盹就可能落后。”痛定思痛的柳千稳总结教训,提出新目标:带出全岗操作单元,实现极限条件下号手随机互换。
没想到王家光主动应战,跟他摽上了劲:“这次考核取得第一名,下次比武带出第一班,我要比现在更努力、比别人更刻苦。”
这天夜训结束,很多官兵洗漱完毕,就走进学习室。
登录强军网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某连班长郭光好开始“打卡”学习专业课。征得同意,记者翻阅他已完成的课程发现,不仅有机械、电气、电子等相关专业,还有《海权与制海权》《大数据分析》等,涉猎十分广泛。
此时,坐在他身旁的大学生士兵昌盛告诉记者一个细节:一天凌晨,当他收拾学习资料准备回宿舍休息时,发现郭光好和几名老兵站在走廊里看书,一问才知,他们在用这种办法驱散困意。“班长骨干都在拼命学习提高,我们新同志更要加把劲,你说是不?”昌盛说。
在该旅采访,记者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急切。那是“一天不学跟不上”的恐慌感、“一觉醒来怕落伍”的紧迫感、“一事未完睡不着”的责任感。
见到某营一级军士长赵俊锋时,他手里提着两个大袋子,里面装着厚厚的复印件和各种证书。
入伍30年,当了19年班长,赵俊锋先后申请19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有9项通过审批。谁会相信,这名科研成果如此丰硕的战士,竟然只有初中学历;谁又能想到,为精通导弹发射专业,赵俊锋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一学就是10年。
加入战备值班行列后,弓满弦张的日子,让年近五旬的赵俊锋感觉格外充实。“这半年多来,我思考了很多,又有了不少新想法。”说着,赵俊锋递来一个笔记本。
展开捧读,里面用红蓝黑三色笔圈圈记记,那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内容。记者正要合上本子,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一句话:“现代战争一再证明,速度可以击碎规模。”
那一刻,记者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赵俊锋这么多年一直奋斗不息,为什么这个旅官兵始终如箭在弦。
此时,军号响起,广播里播放那首火箭军战歌——
“虽然平时看不见,世界都在盯着咱。静卧咱是倚天剑,出鞘咱是杀手锏。大国地位咱支撑,有咱就有安全感。祖国轻易不用咱,用咱就是出重拳。天上地下有了咱,出手就把凯歌传……”(梁蓬飞 张科进 李永飞 殷嘉泉)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