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1:09:36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上海11月3日电 (记者 缪璐)“每个城市由于各自所处地理位置以及产业结构不同,所面临的碳减排方面的任务也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都应该认清自己,也就是从城市的特点出发,来思考自己发展的路径。”复旦大学-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说。
周伟林是在2日举行的第二期“碳讲堂”上作出上述表述,本期“碳讲堂”主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碳减排之路”。继首期探讨绿色建筑如何点“碳”成金后,本期“碳讲堂”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有效缓解能源资源和绿色技术在区域分布上的供需背离矛盾,将“碳达峰”“碳中和”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有机统一。
周伟林举例道,浙江湖州原先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错过了工业化发展机遇期后,反而留下了绿水青山,在此情况下,湖州认清并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将投入放在生活休闲等相关产业方面,后面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11月2日,第二期“碳讲堂”举行,本期主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碳减排之路”。 中新网 记者张亨伟摄2020年,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不仅要克服能源资源禀赋、低碳技术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区域协同低碳发展。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双碳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但各个地方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要变成“碳运动”“碳冲锋”,而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发展。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指出,节能环保跟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对立,节能环保倒逼城市产业转型,从而推进区域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杜欢政眼中,每座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城市矿产”,“我们的资源从地底下、从田地里、从深山中汇聚到城市里,同时这也让城市成为一个特大型废弃物生产工厂,报废的塑料是城市油田,报废的废纸是城市森林……利用好这些,也会带来一个新的产业,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在“城市矿产”概念下,杜欢政提倡“要让来自大地的,回到大地;来自产品的,回到产品”。在此情形下,构建一个既循环又经济的体系变得十分关键,杜欢政说:“我们要构建一个闭环体系,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到材料端,到回收端,再到应用端,分门类、分品种、分场景构建废物循环系统,这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
细分到建筑领域,作为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的践行者,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龙阳路交通枢纽中片区04街坊商业办公项目、北蔡楔形绿地项目中表现十分亮眼。
龙阳路交通枢纽中片区04街坊商业办公项目中,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人本化、零碳化、数字化”为原则,强化规划、建造、运行全过程全要素管控,围绕“街区近零碳核算方法—综合调控关键技术—数字孪生系统平台”,为高密度街区提供近零排放关键技术体系和数字调控平台,推动上海及全国同类型项目的高品质提质增效和零碳化建设运营。
谈及如何因城施策,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开发二部总经理胡斌表示,“在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从前期开发,到材料应用、技术应用和产品应用,就要把减碳理念贯穿始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碳和降碳目标。”
周伟林强调,每个城市发展都有自己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产业发展要求,如果一个城市的某一产业能够在减碳中做到全行业最优,每一个城市都能因城施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高质量发展,那么区域的碳减排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我国的双碳目标实现指日可待。(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