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17 00:26:06 来源: sp20241117

  “全国文明村十星户”“爱护公物自觉户”“美丽庭院”……在福建省三明市,乡村院落门口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奖牌挂在醒目位置。

  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总结推广三明市建设“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新型文明城市经验。

  2015年2月,三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与会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

  40多年来,三明形成了“共建联创”“满意在三明”“好人建设”“市民文明特派员”等一个又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三明各行各业,文明新风吹遍城乡,为基层治理增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在“日月星”万达志愿服务驿站,志愿者们开展爱心清凉送饮活动。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老旧小区要改造,资金不足怎么办?三明市三元区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曾面临这个难题。

  东霞新村小区门口的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不利于居民出行,下雨天容易积水。“那条路‘白改黑’需要60多万元,但社区一时筹集不到这么多资金。”东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淑芳说。

  2024年,在一次共建理事会中,这条路的改造问题引发讨论。“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资源的出资源,就这样把问题解决了。”7月23日,三明市委文明办主任黄丽鸿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新修好的路被命名为“共建路”,这条路背后正是三明市的共建联创制度。

  东霞社区是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有“共建”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东霞社区就开始探索“六联六建”,其中包括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科学文化联教,共同提高素质;社会治安联防,共创安全环境等。

  进入新时代,三明进一步修订完善共建联创制度,明确了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创理事制度、议事制度、工作制度等5项制度,同时明确共建单位按照自愿的原则出资出力,每年支持社区一定的共建经费。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在东霞社区,这一观念深入人心。2021年,东霞新村进行微改造,重新规划初心广场、家风家训园、敬德亭等老年人活动区域。在改造过程中,居民积极出主意,密切关注改造进程,还主动担负起“监工”任务。

  “他们把小区当成了自己的家,非常爱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叶淑芳说。

  作为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东霞新村没有物业,曾经存在车辆乱停、垃圾堆放等问题。通过共建联席推动,小区拆除了老旧停车棚,并由共建单位三明市公路局对小区路面进行重新规划,新增停车位119个,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是否为小区引入物业公司?小区居民商议之后,决定成立“自管会”,自己管理小区日常事务,比如垃圾清运、设施维修、邻里矛盾调解等。

  自管会成立6年来,东霞新村井然有序,邻里和睦。在共建单位支持下,小区文化活动丰富。在敬德亭,“每周一歌”合唱活动风雨无阻;在儿童活动广场,东霞小学的校园童谣已经更新到1120首。

  “我们这儿虽然小区老旧,但住着很舒心。”居民张琴音说。她也是小区的卫生志愿者,在小区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40多年来,我们虚功实做,深入社区,开展共建联创,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出行难、购物难、住房难等。”黄丽鸿说。

  如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经深入三明各个社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创十星评十户”,培育文明乡风

  “生态环保标兵户”“诚实守信榜样户”“学文重教带头户”……细数自己在“创十星评十户”中获的奖,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民邱彩立笑得很开心。

  “村里每年都评星级文明户,大家都很积极,能评上说明做得好,没评上就朝这些方面努力。”邱彩立说。

  1989年,常口村率先开展“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十星”包括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10个方面内容,会随着乡村的发展调整,家家户户只要努力都有希望拿到。“十户”则从“十星级文明户”中产生,把某个单项特别突出的再选出来,每个村评出10户。

  20多年来,“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三明全市范围内铺开,“争星创星”在农村成为一种风尚。

  截至2022年12月,三明共有1506个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占比87%;参评农户56.4万户,获评星级文明户达25.4万户。

  在评选活动带动下,三明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村民郑福财是“移风易俗典范”,2021年,他的父亲去世,按照村俗葬礼要举办7天,他用两天半就办完了。有的亲戚不同意,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他们。

  郑福财是村里的“文化人”,村里有红白喜事都找他做司仪,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形成“红白事简办”的新风尚。

  在郑福财家获得的“文明星”中,文化教育星赫然在列。郑福财爱看书,家里收藏了很多书,挂着“耕读传家”的匾。3年前,郑福财将自己的书房开放,打造成“福财书屋”,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可以来借书、读书。

  “我这里有养殖、种植类的书,村里人看了有帮助。”郑福财说,“村里的孩子放学后、周末都喜欢来这里看书,有的孩子还带着纸笔,边看边记笔记。”

  郑福财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读书,现在已经大学毕业,非常支持书屋的工作。福财书屋还获得三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三明市三元区春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不忙的时候来读书”,成为小蕉村一道风景线。

  三明市三元区东霞新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新建了邻里议事长廊。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让乡村“蝶变”

  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发生蝶变。

  小蕉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民们原来都住在老式木房里,村庄显得有些破败。15年前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了新村,并对村民腾退的老宅进行活化利用,打造三明市西郊的“城市后花园”。

  村里排污的泥潭清淤后变成清澈见底的湖,湖边种上了水杉等花草树木。水杉倒映在湖面,波光粼粼,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这个湖也得名“镜湖”。

  小蕉村还搭建了文明实践大舞台。志愿者组织村民写春联、拍全家福、参与大舞台活动。2023年,小蕉村成功举办“蕉野乐”、“小蕉夜市·乡村文旅嘉年华”、乡村音乐节、荧光夜跑、红歌赛等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小蕉村党支部副书记练玉英告诉记者,依托小蕉村的千年古窑历史和陶文化,村里正在建设“海峡两岸陶文化(小蕉)交流基地”,占地面积6484平方米,将成为集陶艺品创作、展览、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让小蕉村成为“陶人之家”。

  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原来被称为“垃圾村”“赌博村”,污水横流,赌博成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

  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决定从文化建设开始改变现状,让半山村的风气彻底转变。

  清理村庄垃圾,整治赌博等陋习,创作以孝道为主题的“半山夜话”,开展“村民说事”活动……一系列活动让半山村焕然一新。

  村里大力倡导“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立石书写“诚信明理”,并把曾经的垃圾场建成三诚公园。

  整治后的半山村环境优美,先后获得中华鹭鸟保护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半山村,他们在古民居里创作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指导村民拍摄短视频,让半山村成了“艺术村”“网红村”。

  半山村村民林瑞会曾经沉迷赌博,倾家荡产。村庄的变化让他受到感召,也看到发展机会。他开起餐馆,并在家门口开设无人值守小铺,“自家种的菜,看心情给钱”。去年,他开始在村里养鹅……

  村民们都说他是“浪子回头”了。如今,半山村全然不见赌博的踪影,淳朴的乡风回归。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外出务工人员从2015年的860人减少到50余人。

  37万多名志愿者温暖一座城

  在三明城乡,经常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那是三明的志愿者。他们有时站在繁忙的交通路口,有时穿梭在热闹的群众活动中。

  三明市委文明办工作人员陈鹏向记者展示了“志愿三明”的页面,这里显示三明的志愿者人数达37万多人,志愿团队达7676支。“三明的志愿者人数一直在增长,还有一些志愿者由其他平台统计。”

  “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能给人一些帮助,让这个城市更温暖。”志愿者陆小均说。退休之后,他周一至周五都在志愿服务驿站值班,已经持续6年,风雨无阻。

  三明目前有30个“日月星”志愿服务驿站,每天开放,由志愿者轮流值守,主要提供饮用水、手机充电、物品寄存、咨询问路、雨具借用等便民服务。

  “我们在驿站值班,不仅仅是坐在驿站里,还会走出去,到驿站周围看有没有人需要帮助。”志愿者陈惠青说,她是“日月星”万达志愿服务驿站的负责人。这个驿站附近人流量比较大,由三明市三元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联谊会(以下简称“好人联谊会”)负责。

  依托好人联谊会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万达志愿服务驿站除了提供日常的志愿服务外,还组织多项公益活动。比如,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为空巢孤寡老人送温暖、爱心送考等。此外,驿站还组织进社区开展公益微课堂,比如,宣传防骗防盗知识、讲授手机拍摄技巧等。

  好人联谊会秘书长肖世盛介绍,好人联谊会的成员都是三明市区级及以上的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好人,“我们发过光,还要一直发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好人联谊会形成了12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86岁。

  盲人江华也是好人联谊会成员,曾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在驿站开展“一颗心回报社会,一双手推出健康”活动,为社区居民讲养生按摩知识。在江华带着盲人开展志愿活动时,也会有志愿者为盲人服务。

  “我们要将好事做好、好事做实,也要让好人得到礼遇。”黄丽鸿说。

  在三明,每个人都可以是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也可以是被服务的对象,“做好人办好事”蔚然成风。

  志愿者谢玉姝对此感受很深。当她在十字路口做文明交通劝导员的时候,有些路过的人会过来跟她聊天,问她热不热,提醒她多喝水。

  “我来自广东,在三明生活40多年了,这里的人都不排外,很热心,很友善。”谢玉姝说。

  入选中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三明一直在深入拓展“满意在三明”创建品牌,打造“大爱三明”“幸福三明”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城市基因的传承。”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说,三明市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复核评选等活动都不是突击式的,而是着眼于三明实际和群众需求,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过程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