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08:54:39 来源: sp20241215
圆明园博物馆展出的清代马首铜像。 圆明园管理处供图
圆明园展览馆外景。 圆明园管理处供图
圆明园拾光买卖街光影戏台。 圆明园管理处供图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写道:“请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曾以非凡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被视为媲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的东方奇迹。然而,1860年遭战火毁灭,大量珍宝流失海外,“万园之园”面目全非。
在残垣断壁上建立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经过多年的清理整砌、考古发掘、保护修复,逐渐恢复往日光彩。在这里,人们可以凭吊遗址、走近历史、体验御园文化、欣赏自然美景。昔日的宫苑禁地,以亲切而多彩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
数字复原遗迹
从公园东门进入,穿过狮子林遗址,来到圆明园盛时全景模型展馆,一个长约17米、宽13米的沙盘模型将历史上的圆明园建筑和景观清晰呈现在眼前。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历经150余年营建,到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前,占地约352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盛时的圆明园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有着“万园之园”的美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曾驻园理政,在此留下许多历史故事。
此沙盘按照史料记载的圆明园盛时景观设计制作,细致而逼真。犹如中国版图缩影的“九洲清晏”、举办重大国事活动的“正大光明”、皇帝临朝理政的“勤政亲贤”、祭祀先祖的“鸿慈永祜”、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的文源阁……伴随着语音讲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依次被点亮,让人们对圆明园的营建历程、功能布局、艺术风格等有了直观的认识。
长春园兴建于乾隆时期,位于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区是中国最早的欧式园林,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设计,具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使用木梁,覆盖彩色琉璃瓦。历经战火洗劫,圆明园里的木构建筑已化为灰烬,以砖石构件为主的西洋楼遗址成为圆明园现存最具标志性的景点。
站在西洋楼残石柱前,打开导览器,屏幕上展现出西洋楼旧时景象:气派的殿堂、壮观的喷泉、精美的石雕……历史复原画面与眼前的遗迹对照,令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
“‘数字圆明园’项目2009年启动,根据历史文献、图档、烫样、影像资料等信息,运用数字技术对圆明园进行虚拟复原。迄今为止,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其中约2/3的景区实现了精准数字复原,一些建筑复原精准率达到95%。”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遗址展示规划科科长胡晓莹介绍,“数字圆明园”成果已应用于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中,包括629项信息、520张景区复原图和19段复原视频,让游客能重睹“万园之园”的风采。
坐落于西洋楼景区的圆明园展览馆,设有“劫灰飞尽 笃行致远——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讲述了圆明园从兴建、鼎盛、被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复兴的过程,展示了圆明园的造园艺术和珍贵收藏。
刻有狮子、婴童、梅兰竹等纹饰的雕花石洗,雕西洋花黄琉璃构件,有火烧痕迹的金丝楠木构件,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石刻……一件件文物折射出圆明园昔日的宏丽辉煌。
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对翻尾石鱼,原是西洋楼大水法前的石刻构件。石鱼为汉白玉材质,长1.2米,宽约0.9米,保存完好。鱼身向内卷曲,鱼尾向上翻起与鱼身相连,两鳍外翘,好像在努力拍水,又似要高高跃起。鱼嘴圆张,与鱼身下部连通,作为喷水出口。石鱼造型生动,雕刻精致,活灵活现。圆明园遭遇劫难后,这对石鱼流落民间,后被发现,证实属于圆明园。经多方协商,2006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其捐赠给圆明园。
文物重焕光彩
位于绮春园的正觉寺是清皇室御用寺庙,在1860年的大火中,正觉寺因偏于一隅而未被烧毁,是圆明园现存唯一木构建筑。圆明园博物馆坐落于此,2023年建设完成,于10月正式揭牌。博物馆内现有“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圆明园石柱回归展”,系统展示了圆明园修缮复建、考古发掘、遗址保护、文物修复、流失文物研究与追索等成果。
从1984年开始,圆明园逐步清整西洋楼、蓬岛瑶台、接秀山房、涵秋馆、别有洞天、海岳开襟、思永斋、凤麟洲、天心水面、鉴园、狮子林等遗址,并整修山形、恢复水面、修复驳岸、复建围墙,同时完成绮春园、长春园山形补砌、水系疏浚工作。早期对遗址的清整工作成为圆明园考古的发端。21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又发掘了长春园宫门、含经堂、坦坦荡荡、万方安和、大宫门、紫碧山房、舍卫城、澹泊宁静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坦坦荡荡遗址位于圆明园西部,是以观鱼为主题的园林景点。2002年—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殿基址、金鱼池遗址以及土石假山、山道等遗迹,出土铜器、玉器、汉白玉石刻、木器、西洋钟表、瓷器等文物200余件。
“这件玉扳指是坦坦荡荡遗址出土的珍品。”圆明园博物馆馆长庞晓寒介绍,扳指起源于古代的韘,是拉弓射箭时所用的护具,后来成为一种象征身份的装饰品。此扳指由新疆和田白玉制成,玉色通透,质地莹润,根据尺寸推断应为女性佩戴。扳指外部一周阴刻一丛荷花和篆书“花甲联芳”4字,有赞扬圣洁无瑕、祝愿长寿之意。
为了让更多出土文物重焕光彩,自2019年以来,圆明园开展“修复1860”项目,现已修复瓷器、琉璃构件等文物77件。
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是“修复1860”第一期的修复成果。这对绣墩呈鼓形,器型端庄稳重。全器以青花为饰,两道鼓钉纹将腹部纹饰分为3层。主题纹饰为青花缠枝莲纹,寓意一生清廉。顶部和侧腹皆镂空双钱纹,便于手抓挪移。顶部纹饰模仿绣品锦垫,花叶重重,密如锦簇,极富艺术感染力。
“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讲述了国宝回家的故事。马首铜像原为西洋楼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兽首人身喷泉雕像之一,以精炼红铜为材质,采用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马首造型写实,双眼炯炯有神,鬃毛毫发毕现,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
马首铜像曾流失海外,2007年现身香港拍卖市场,被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出资购回。2019年11月,何鸿燊将马首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20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划拨至圆明园管理处。马首成为第一件流散海外又回归原处的圆明园文物,其曲折经历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我们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了马首铜像VR观展栏目,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移动端360°观赏马首。”庞晓寒说。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展示了原属于西洋楼的7根汉白玉雕花石柱。这些石柱正面雕花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为主,侧面雕刻的多是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吉祥花卉。
这7根石柱曾辗转于海外多国,2013年在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展出。经专家鉴定,应为圆明园建筑构件。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中坤集团与科德博物馆达成协议,将石柱运回中国,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6月,7根石柱顺利抵京,重回圆明园。
“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最后一个单元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了流失海外和分藏于国内各处的圆明园文物。点击电子大屏,文物图片及介绍浮现在眼前,部分文物还可以实现360°观看。
“打开历史”新方式
走进圆明园银杏大道上的拾光买卖街,雕梁画栋的建筑、充满老北京风味的店铺、还原古代街景的通景画和光影戏台,再现了百年前圆明园同乐园买卖街的繁华景象。
游客可以在入街口茂源号“祈五福”,在华服斋试穿古风服饰,在清音阁茶楼欣赏相声曲艺表演,还能体验制陶、制篆香等传统手工艺。
逛街累了,不妨到拾光咖啡厅小憩片刻。“咖啡厅里的欧式家具和装饰品都是专门定制的,力图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就是在西洋楼里品西餐、赏美景。”拾光买卖街市场营销总监楚涛介绍,屋顶的画作仿自郎世宁等宫廷画家的作品,脚下的地砖复刻了圆明园出土的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纹砖。靠墙的一面设计成巴洛克风格的连廊,透过拱形“窗户”,可以欣赏西洋楼海晏堂外的四季美景、晨昏变换。
“御园莺歌”光影互动空间复原了圆明园四十景中“镂月开云”与“曲院风荷”的景观,手指轻触墙上的动态光点,荷花瞬间绽放,仙鹤振翅飞翔。“千机圆明”沉浸式飞行体验空间利用裸眼3D技术,重现了巍峨宫城、秀美园林,揭示了西洋楼水法千机万巧的奥秘。
“除了拾光买卖街,公园里还有720°穿越飞船、圆明灵境等数字化体验项目。”胡晓莹说。720°穿越飞船带游客穿越时空,游览圆明园,亲历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在高度沉浸的体验中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圆明灵境依靠VR、AR、数字光影等技术,立体展现了圆明园盛时美景,让游客深入领略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之美。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持续推动考古发掘及公众考古,通过开放考古现场、在线直播考古实况、开展考古实践课程和主题夏令营等活动,提高公众考古参与度,让更多人了解考古知识和考古成果。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主体建筑是由33间房子组成的“田”字形大殿。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澹泊宁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出“田字房”基址和皇家稻田遗址。2023年9月至11月,澹泊宁静第四期考古发掘顺利进行,发掘地点为澹泊宁静东部的翠扶楼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考古工地全程向社会开放。考古发掘期间,还举行了“圆明访古——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考古专家与市民、学生面对面,详细讲解考古工作流程,带大家实地察看考古发现。
为了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圆明园遗址公园每年举办新春游园会、踏青节、荷花节、金秋游、冰雪季,并推出各类文化活动。2023年举办的国风华服节、清明诗会、“九州竞渡”龙舟展演、第三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圆明园讲述人大赛、圆明园大讲堂等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圆明园博物馆与北京一零一中学合作开展“一日馆员”主题社教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圆明园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学生刘璎漫参加过两次“一日馆员”活动。通过讲解培训和自行查阅资料,她学到了很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对圆明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为游客讲解西洋楼沙盘时,我会讲西洋楼其实只是圆明园里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汉白玉石柱,原来还有很多彩色琉璃装饰,整体是五彩斑斓的,非常美丽。”刘璎漫说,“一日馆员”活动让她对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间她想去博物馆细细看展,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不久前落幕的2024年“圆明园里过大年”新春游园会,打造了“吉福纳春—博物馆大观”“五福临门—品牌老字号”“百福具臻—新春市集”“千福云集—宫廷游艺”“万福同春—新春大舞台”五大特色活动区域,给广大游客带来了难忘的美好体验。3项大型宫廷游艺装置——转云游、西洋秋千和烟火盒子将长期保留,成为圆明园内独具特色的游乐设施。
“圆明园遗址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地。”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说,“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打开历史’的新方式,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为游客带来新鲜生动的感官体验、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让圆明园的遗址和文物活起来、传开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