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7:16:29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山东高密11月28日电 题:莫言:未来的创作中会更多地体现善行
记者 沙见龙
“文学跟善行密切相连,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善的行为,塑造善的人物,这在我未来的创作中会得到体现。”谈起当前投身的慈善事业,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善意,从而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11月28日,莫言返回自己老家山东高密,参加“莫言文学艺术馆”开馆仪式。活动间隙,他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直言,文学作品是展现善行的良好载体,应在这一方面更多着墨。
11月28日,莫言文学艺术馆在山东高密启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现场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记者 沙见龙 摄“我在文学作品里保褒扬了很多善的行为、理念、情感。当然,善跟恶是一对矛盾体,没有恶,善就无从体现。”在莫言看来,让善长恶消的关键在于要更好地倡导善、践行善,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让恶得到遏制,让善行变成一种全社会褒扬的行为。“这也是我过去默默无闻做慈善,跟现在想让‘好事传千里’的转折点。”
莫言真正加入慈善行列,源于他的一次就医经历。得知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数量庞大,2014年他便开始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援助。此后2年,他捐出125万元人民币善款共救助了西藏6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但此时的莫言对自己的慈善行为基本闭口不谈,一直笃信行善积德“不应与人言”。
莫言坦言,过去行善不图报,做无名英雄,自认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现在关于“为善是否应与人知”,莫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善的行为昭示他人,让大家都来意识到行善是一件既利他人又利自我的好事。”
图为,在99公益日与莫言同行直播现场,两块砖公益基金管委会成员与莫言合影(左起分别为叶飞 王跃春 王振 莫言 张碧波 齐玥)。(资料图)燕飞 摄2022年春节前夕,莫言和好友、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用毛笔写下百张“福”字,为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善款,此次事件成为“莫言同心”项目的开端。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帮助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困难家庭的300多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实施手术。
今年5月20日,莫言联合《中国慈善家》、腾讯公益共同发起“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计划倡导营造“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年近七旬的他笑称自己正值“创作盛年”,写作也是他保持年轻的“秘诀”。他直言,只要慈善方面有需求,他一定不会缺席。
在当天正式开放的“莫言文学艺术馆”,初入特设的慈善展厅,“与莫言同行”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大厅内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莫言长期从事的公益事业,数张公益捐款发票被放大成照片悬挂在厅内。“我想大家看到这个肯定会受感染,从而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
在莫言文学艺术馆,民众参观了解莫言的慈善行动。记者 沙见龙 摄在莫言看来,发展慈善事业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无论多强大的人,都有需要被善“照料”的时候。形成相互帮助、与人为善的风气,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巨大作用。“只要我们开始行善,开始帮助他人,就是一个巨大进步。”
在自己的行善实践中,莫言发现中国社会对慈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行善队伍不断壮大,机构也越来越多,相关法律也越来越健全。他认为,在法律框架下,慈善事业应该能做多大就做多大,让大家在自愿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当自发行善时,会感觉内心有巨大安慰感。“看到受惠者的笑脸,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古今中外人们都热衷行善的原因。”
记者在参观展馆时注意到,书法厅内悬挂3幅莫言书写的长卷《麦浪滚滚》《太白若来》《我是不孝之子》,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近年来,他与王振在全国各地探访民间艺术、人文古迹。在他们共同打理的公众号“两块砖墨讯”上,二人发表百余篇诗词歌赋等书法作品,赞美祖国大好山河。
当提及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莫言表示,文学既应该立足于本土,具备民族、国家、地区、个人特色等特殊性,还要表现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一种普遍性。这样才能获得被翻译出版的机会。
“从本质和情感上来说,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交流共通,这是文学的基础,也是一切意识的基础。”莫言也期待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作家群体的共同努力下,不远的将来,会有大量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以飨海外读者。(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