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蓝海” 保险业挖掘绿色经济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1-22 04:57:23 来源: sp20241122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连同海洋生物一起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其固碳量远高于森林及草原。在此背景下,蓝碳经济成为海洋产业与“双碳”目标战略的重要结合点。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也被称为海洋碳汇。当前,保险业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推动“蓝碳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落地,为探索区域碳汇经济价值转化进行大胆尝试。

从渤海湾湿地高立的万亩芦苇荡,到辽河入海口的红海滩,辽宁省蕴藏着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海洋碳汇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积极探索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养殖循环,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形成海洋碳汇,不仅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还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此前,由于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风险管理手段,当地海洋的固碳潜力还未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潜,在实施海水养殖生产过程中提供的蓝色碳汇扩增服务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与补偿,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海洋碳汇储量的持续增长。

辽宁省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人民网 焦磊摄

辽宁省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人民网 焦磊摄

今年4月24日,中华财险辽宁盘锦中心支公司在盘锦成功落地贝类碳汇价值养殖成本综合保险,成为辽宁省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项目为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项目”的一万亩海域,提供了1690万元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的风险保障。

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金鑫介绍,该项目充分考虑了碳汇价值以及养殖成本,既可以巩固杂色蛤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还保障了因灾导致养殖生产成本的损失。

目前,盘锦“海洋牧场”的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已初具建设成果,多种海洋鱼类藻类等生物种类附着在人工鱼礁表面,为栖息底部的杂色蛤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通过碳汇项目发展渔业生产活动,可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能力实现蓝碳增汇,同时也为我们养殖产业提供了保障。”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向宏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滨海生态海洋碳汇价值的应用,助力构建起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金融机构碳汇授信融资的新模式,积极探索“碳排放配额+保险+银行抵押融资”的有效实施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海上“蓝色粮仓”打造强有力的保障。

在辽宁省锦州市,海参是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然而,海参养殖业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其生产过程一直面临着风险高、灾损大的挑战。

5月16日,锦州市农业农村局、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在锦州共同签署了“保险服务农业农村与海洋渔业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为切实解决锦州市在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三方开展深度合作,并以签署合作协议为先导,加强政企合作,通过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共同推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升渔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助力锦州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由于海参成本高、价值高,加上受灾后难以定损,海参养殖的相关保险产品开发缓慢,且仅有的保险保障程度也相对偏低。为保障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议签署当天,由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海参气象指数保险”成功落地锦州凌海市,为当地海参龙头企业提供了300万元风险保障。

据了解,该保险项目可通过气象指数分析评估气象条件对海参养殖的影响,为养殖户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项目坚持防赔并重,通过与当地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及科技应用,为养殖户提供“保防救赔”的一体化服务。借助气象数据和科技手段,海参气象指数保险改变传统保险以损失结果为理赔依据的赔付方式,改为以气象数据为理赔依据。同时,中华财险为参保养殖户提供小型气象站,养殖户自身便可以监测养殖区域内的气候变化,做到提前预防、提前布局。

辽宁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刘晓先表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碳汇和海产品发展方面都具备十足潜力。通过不断创新研发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行业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全新活力,同时也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减量管理手段。

(责编:申佳平、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