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工程”推动生态治理系统化

发布时间:2024-11-14 14:43:21 来源: sp20241114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山水工程”推动生态治理系统化(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今年4月22日是第五十五个世界地球日。近日,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采访组走进沂蒙山区域,探访我国的“山水工程”带来的绿色蝶变。在国家级“山水工程”的示范带动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也正在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

  连绵的蒙山山系、蜿蜒的沂河水系,共同勾勒出山东省中南部的沂蒙山区域。修山、保水、育林、整田……2021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在其辖区内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沂蒙新景,山绿、水美、田沃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翻开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规划图,以沂河水生态、水安全为重点的施工路径一目了然:沿上游而下,山东省临沂市总体划分为水源涵养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安全水生态主体修复区三大修复区域。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鑫介绍,临沂坚持以沂河为主线整体布局,围绕水源涵养不足、水土流失、水污染与水生态等问题,构建从源到汇的总体治理格局。

  在上游实施污染治理、提升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确保源头水质安全;在中游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在下游开展水质净化、河道水环境整治等工程,确保苏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

  站在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王山峪生态造林区的山顶远望,可见茶园吐绿层层叠叠,侧柏、黑松、楸树、乌桕等点缀其间。“水、林、田的要素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让荒山变成了绿海。”岸堤镇林业站站长张昌勉说。当地采取生态脆弱区造林、封育治理等综合措施,打造山绿、水美、田沃的优美生态环境。

  东汶河处于沂蒙山区腹地,是沂河的重要支流,流域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低,加之粗放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水土流失严重。

  临沂市以“山水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东汶河流域为单元,结合区域实际,在流域内进行“荒山造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去年,该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位于东汶河中游。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过去的“荒疙瘩”摇身一变,成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优质农田。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说,该村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提升治理,改造过程中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就地取材,采用了适宜北方暖温带地区的生态干砌石和生态块,光是新建石坎地堰就有100公顷。

  春耕时节,西高庄村田头,乡亲们除草、翻地、起垄,为接下来播种小米做足准备。农田生态好了,种植小米成了致富“新活计”。西高庄村成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小米等多种作物。合作社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实行统一管理,作物成熟后按照保护价进行收购,带动村民增收。“现在这片地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姜自华说。

  “系统实施,统筹推进全要素‘山水工程’建设。”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赵晓晖说。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投资55亿元,一盘棋谋划53个工程项目,生态修复总面积409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本底得到系统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持续推进,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元鹏介绍,2016年,“山水工程”启动。“十三五”以来,在全国支持了6批、52个“山水工程”,涉及29个省份。在实施成效上,52个“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据介绍,“山水工程”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格局范围内,其中,涉及长江流域保护16个、黄河流域保护15个、青藏高原保护7个、“三北”工程21个、西部大开发22个、东北振兴4个、长三角协同发展4个和京津冀协同发展4个。

  看项目管理,根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依据,自然资源部建立了“山水工程”项目季报、年报、绩效自评等工作机制,督促和指导相关省份推进“山水工程”项目实施。

  看标准体系建设,自然资源部建立了“山水工程”“1+N”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明确的技术流程和关键环节,逐步推进“N”个技术标准的研究,包括实施方案编制规程、验收规程、成效评估规范、技术导则、适应性管理规范、规划设计导则等。

  “‘山水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我国重点生态地区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整体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陈元鹏说。

  示范带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在“山水工程”的示范带动下,自然资源部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4个转变,即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初步形成有规划引领、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支持、有基础支撑的新局面。

  坚持规划统筹引领。目前,已初步建立“国家规划+重点区域流域海域规划+地方规划”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基本形成。下一步还要摸清家底,开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掌握今后一个时期的修复重点和空间位置。

  加强绿色矿山建设,重点从生态保护修复角度,科学优化采矿工艺,真正做到“边开采、边修复”;建立健全陆域、流域、河口、湾区的联动治理工作机制,以海湾为基本单元,“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岸滩环境整治与生态减灾。加强用海用岛项目生态修复事前论证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建设一批和美乡村。今年还将召开现场推进会进行专门部署;积极推进城市生态保护修复,联通城市内外山水脉络,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表示,自然资源系统要更加积极、自觉地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伟大实践,真正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努力通过高水平保护,厚植美丽中国的生态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人民日报 记者 常钦)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