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5:40:24 来源: sp20241201
中新网 上海7月23日电(范宇斌)23日,由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2024年大团结精神研讨会在上海举行,10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探讨大团结精神内涵及实践作用。
会议现场。 范宇斌 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商红日表示,大团结精神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诠释。大团结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理论与实践之花,也是中国共产党统合社会精神,将统一战线贯穿各社会领域的重要精神文化机制。
同济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蒙象飞分析了大团结精神的理论依据。他表示,促进大团结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功能,彰显大团结是统一战线的鲜明特征,实现大团结是统一战线的实践指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存良表示,从中华文明和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大一统是大团结精神的历史文化根脉,开放包容是大团结精神的历史政治智慧。
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姚俭建看来,大团结精神彰显统战工作的中华文化特色。对大团结精神的凝练,就是要试图回答统一战线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昭示世人统一战线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讨论,大团结精神的凝练离不开对统一战线文化根脉的探寻。其中,“民心与天下”“一与多”“同与异”等概念范畴蕴含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并且浸润到统战工作的职能、方针和方法之中。
从“两个结合”视角下看“团结”的文化渊源和新时代内涵,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军表示,加强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具有更大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领悟“团结”的文化渊源和新时代内涵。
谈及把握好“四个关系”,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角度,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刘晓楠认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把握好“四个关系”,为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提供了科学指引。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俊华表示,回望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实践史。大团结精神是统战实践的智慧结晶,统战实践又是大团结精神的具体展开。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新时代大团结精神的实践重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团结的保障,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动实现各种形式团结的过程。”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学坤表示,团结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通过党的团结思想创新,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中进一步体现其理论逻辑,并不断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现实要求,探索出团结的新的实践路径。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吴艳东表示,团结奋斗精神作为一种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的“综合性”精神,既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价值,也内蕴着自身独特的精神特性。团结奋斗精神在主体维度上,表现为善于团结、敢于斗争的自主自觉;在主题维度上,表现为勇挑重任、谋求复兴的使命担当;在主线维度上,表现为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爱国情怀;在主旨维度上,表现为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
“概括凝练大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述,并且进行研究阐释和传播弘扬,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祥勤初步提炼出“大团结精神”的具体表述为“凝心聚力、爱国为民,求同存异、合作协商,多元一体、和衷共济,开放包容、命运与共”。(完)
【编辑:曹子健】